近日有讀者於《中國時報》投書,指稱國防部「以三包乖乖紀念抗戰」,內容批評國防部淡化歷史、敷衍了事。作為一位退伍軍人,我非常理解先輩對抗戰歷史的重視,也贊同國軍應持續推動對歷史英烈的紀念。然而,將創意文宣簡化為對歷史的「輕忽」,恐怕未免失之偏頗。
「乖乖」只是其一,還有許多
國防部於今年陸續舉辦多場紀念抗戰的活動,包括軍事攝影展、音樂會、抗戰主題嘉年華等,兼具教育性與儀式感。乖乖餅乾的推出,是透過民生商品將歷史元素帶入公共空間的一項補充性手法。宣傳若僅停留在嚴肅場合與軍方內部,效果難以觸及年輕世代。使用輕巧的視覺語言與日常商品包裝,反而更容易引發社會關注。
傳承歷史,需要時代語言
紀念方式不應陷入形式主義,歷史的意義不是僅存於口號與石碑之間。抗戰精神能否為下一代理解與延續,更需仰賴與時俱進的傳播手法。與其因形式不同而急於否定,不如思考:這樣的創新是否能真正讓更多人記得當年先烈的犧牲?國防部創新且勇於突破的嘗試應給予建設性的回應,而非全盤否定。
團結守國,世代一心
我們這一代退伍軍人對先烈的敬意,與現役弟兄姊妹無異。在這個世代交替的時刻,更應團結而非對立。抗戰不是特定族群的記憶,而是整體國家的資產。讓我們給年輕一代國軍更多信任,也讓歷史在新的形式中,繼續發光發熱。 (相關報導: 印巴衝突中共預警機串連「擊殺鏈」 國防部:密切關注共軍新裝備、蒐整戰法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退伍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