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台灣的房價走向合理化,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我的想法。「打房」說穿了,其實就是一種現代版的「土地改革」。只是上個世紀的土地改革是針對地主與佃農,而進行了「耕者有其田」,如今則是要針對囤房者與租房人來進行的「住者有其屋」。上個世紀因為進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將資金與人力大量從土地上釋出並投入到工商業界,直接帶動台灣的經濟起飛與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
時至今日的台灣,囤房的投資客如同當年的地主一樣,大量掌握了土地,同樣也將大量的台灣資金鎖在土地的持有上。因此,若能將炒作房地產的資金從囤房中釋出,對於台灣的產業創新與技術提升將會是首當其衝的影響,而降低房價也將有助於出生率的提高,更能解決台灣少子化所面臨的各種國安問題。
台灣過去房價過高的問題並不在於市場供給不足,而是在於投資客刻意炒作,所以過去台灣空屋率長期以來居高不下。而近幾年在政府的打房政策、小家庭戶數增加、建商刻意放緩新屋釋出等綜合因素影響之下,總算將過去動輒超過百萬以上的空屋數降至百萬之下,空屋率也從過去近20%下降至10%以下。
如何讓房價下跌?專家呼籲政府做2件事
但因為在建商刻意放緩新屋釋出以及囤房投資客依舊大量把持空屋,當前的政府打房政策仍需持續加重力道,好讓房價回歸合理的價格。最直接的做法不外乎唯二,一是 增加囤房者的持有成本,二是 加速增建社會住宅。而我的理想目標是要將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壓至6以下,租屋所得成數 壓在2成以下。
增加囤房者的持有成本的對象有二,一是囤房的投資客,二是掌握完工建案的建商。
在地方議員的職權上,推動調高囤房稅、降低持有戶數門檻、限縮建商寬限期作為主要的施行手段。以桃園為例,當前的囤房稅要求是「持有6戶以上非自用住宅房屋稅率確定調高到3.6%,建商寬限期則由市府版的2年放寬為3年」,而我的短期目標至少是比照台北市,倡議修法調整為「持有3戶以上非自用住宅房屋稅率為3.6%,建商寬限期為1年」,中長期目標則是修法調高非自用住宅房屋稅率到10%,目的就將房子回歸人類的基本需求,而不再是投資炒作的囤積居奇之物。
在中央立委的職權上,建議進行以下修法,一是持續修法調高超過一戶之囤房者的貸款利率與自備款成數,二是進行稅改調高囤房者房屋買賣交易利得稅。在加速社宅建置方面,在執政黨口號喊得漫天價響之下,嚴格緊盯政府部門之進度將是所有民意代表監督政府的首要任務,務必讓政府兌現該有的承諾,解決人民居住乃至成家立業的需求。
提高人民的收入與控制物價,更能有效抑制房價
以上都只是短期與中期目標,方法其實早就有也很簡單,但面對少數既得利益者的阻饒,以及錯綜複雜的政商利益結構,才讓台灣的房價一直居高不下。而解決台灣房價的問題也不只是在抑制房價這單一作為上,更重要的是提高人民的收入與控制物價,這個部分除了創新台灣當前的產業與技術之外,政府在平衡社會財富與控制基本生活物資價格更需要加重用心。 (相關報導: 台北最宜居的地方不是民生社區?在地人揭絕對優勢「氛圍用錢砸不出來」,房市降溫也不受影響 | 更多文章 )
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政府的存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平衡社會財富 ,因為所有的社會動亂以及歷史上的每一場農民起義與革命,都是來自於政府無力於縮小貧富差距、避免階級複製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