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長壽觀點:香港內地化已然完成

歷經長時間的反送中運動,香港仍通過港區國安法,但學者認為未必會將香港經濟帶向死亡。示意圖。(資料照,電影《時代革命》提供)

對那些將香港視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投資客而言,香港內地化是相當嚴峻的挑戰,但對中國企業來說,則是蓬勃發展的利基。

  1995年6月,早在英國宣布將殖民地香港回歸中國之前,《財星》(Fortune)雜誌就曾撰文提及「香港的死亡」。當時人們越來越擔心原來自由奔放的資本主義城市,在共產主義祖國的統治下將會走樣,而兩位作者在這篇引發爭議的文章中,直言不諱地說:「香港未來將變得如何,其實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玩完了』。」

近25年來回看香港的發展,《財星》雜誌似乎有些言之過早。近來北京的一些動作確實令人不安,例如北京未能兌現香港普選的承諾,但是香港在許多方面的發展仍算是相當順暢。尤其,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建立了深厚的關係,吸引了野心勃勃的中國企業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中國市場迅速增長,也吸引了許多銀行家紛紛湧入香港,香港一直穩坐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寶座。

更重要的是,中國之前並沒有亂動由英國人建立的法律基礎設施,香港之所以曾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此地經商,正是歸功於這些法律基礎。此外,香港的媒體環境也比內地來得自由,這是金融順利發展的關鍵。

2020年6月,中共政府繞過香港立法機關,實施了嚴厲的《國家安全法》,香港內部發生巨大變化。中國政府利用國安法噤聲、制裁和監禁反對中國共產黨的人士,甚至包括記者,《財星》於1995年的悲觀預言似乎逐漸應驗。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反送中,反國安法(Studio Incendo@維基百科 CC BY 2.0)
 2019年中,香港爆發反送中、反國安法的示威活動。(資料照,Studio Incendo@維基百科 CC BY 2.0)

然而,對香港金融中心的支持者來說,最後一根稻草並非國安法,而是最近比照內地實行的「清零」防疫政策,中國政府希望藉由政治力量將目前的疫情消除殆盡,可惜事與願違。香港跟進了內地的政策,禁止非香港居民入境,並強制返國的香港居民在入境後,必須在防疫旅館隔離很長一段時間。

如今,越來越多外國人逃離了這座城市,為了避免激怒北京,企業的動作相對低調,但是也一樣掀起出走潮。亞洲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ASIFMA)去年一項調查發現,所有在香港的大型國際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中,有將近半數正將至少部分員工或職缺遷出香港。

香港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Hong Kong)1月的調查顯示,60%的會員認為過去一年香港的法治正在惡化,但只有5%的會員明確表示計畫將總部遷出香港。也許是這個問題在政治上太過敏感,大約一半的會員表示「還不確定」要怎麼做。

亞洲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和香港美國商會的調查,都是在香港爆發最嚴重疫情之前進行的。疫情期間,香港比照了中國內地追求的清零目標,實行一系列的「抗疫措施」,例如推行方艙醫院等隔離方式,並且考慮對所有市民進行核酸檢測。

雖然香港後來放棄了大規模檢驗,並表示希望採取不同的作法,例如在4月的時候,將隔離時間縮短至7天,5月的時候取消了過去26個月以來禁止非香港居民入境的命令,但是傷害已經造成。許多長期在香港做生意的商界人士,如今皆對香港政府失去了信心,甚至認為港府治理無能。 (相關報導: 《港區國安法》將滿兩週年 香港人的生活有何變化? 更多文章

2022年4月,特首林鄭月娥在四面楚歌的局勢中表示,以家庭因素為由放棄追求連任。她的繼任者是李家超,警務背景出身,曾領導鎮壓2019年的民主抗議活動。李家超應該有北京當局撐腰,但不太可能緩解商業界的擔憂,而且真要說起來,中共之所以選擇一名警察,而非商業老將來坐這個位子,就顯示他們把穩住香港政局看得比維繫香港經濟更重要。

隨著香港特首選舉將在5月8日舉行,歷經反送中、實施國安法、新冠肺炎等挑戰的林鄭月娥也即將卸下特首職務。(美聯社)
前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見圖)卸下職務。(資料照,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