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強調,我們的真言是『沒有太平洋成員參與,該區域就一無所有』」,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博23日在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研討會上表明,美國會拿出實際行動來兌現對太平洋區域的承諾,並在不點名中國的情況下直言,任何涉及國家主權的協商,都會引起美國的關注。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與澳洲、紐西蘭駐美國大使館合作,舉辦「建立21世紀藍色太平洋要務」(Building a Blue Pacific Agenda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研討會,出席與會的坎博(Kurt Campbell)提到美國的5點計畫,以強化和太平洋島國的互動。
坎博表示,支持和增加既存承諾包括確保自由聯繫國關係能夠延續,也會繼續討論二戰遺留問題,並提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已指示,要在太平洋地區有更多駐外館處,加強和該區域的緊密往來。他也說,之後會看到更多內閣層級的美國官員訪問該區域,與區域國家直接互動。

支持太平洋區域主義(Pacific regionalism)也是美國5點計畫項目之一,坎博說,美國強力支持像是太平洋島國論壇(PIF)這樣的既存機構,無須建立新的機構,「強健有活力、有決心的區域機構才能給予當地人民最大利益」。他表示,美國會以與東協(ASEAN)合作的模式,直接提供PIF資源,協助該區域需求。
5點計畫強化太平洋區域互動
坎博指出,與盟友及夥伴合作,加強和太平洋地區往來也是要點,除了澳洲、紐西蘭和日本,「南韓、德國、加拿大也都知道太平洋區域的重要性,並想進一步參與合作」。他強調,許多國家在太平洋地區都有長期利益,會透過非官方、適當的模式進行互動,以建立夥伴關係。
坎博提到,提供當地公共財部分,會傾聽、了解當地人民在意的項目及需求,直言「沒有太平洋成員參與,該區域就一無所有」。他也表明:「國家主權是我們如何看待太平洋地區整體的中心。任何要主權妥協或有疑慮的倡議,我想我們都會有所關切。」

中國和台灣前邦交國索羅門群島4月秘密簽訂《中索安全合作框架協定》,且協定內容至今尚未對外公布。中國外交部長王毅5月出訪太平洋島國前夕,傳出此行目的是要與該區域10國簽署「中國-太平洋國家共同發展願景」(China-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Common Development Vision),最後未果。
坎博稱,美國聽到太平洋島國領袖的明確訊息,即美國不要只是說,要實際行動,並坦言美國要謙遜、要認知到仍須付出許多努力。另外,參加討論的斐濟駐聯合國大使普拉薩德(Satyendra Prasad)、馬紹爾群島駐美國大使查奇奧(Gerald M. Zackios)、薩摩亞駐聯合國大使盧特魯(Fatumanava-o-Upolu III Pa’olelei Luteru)均稱,氣候變遷是太平洋區域關切的安全議題。
馬紹爾大使:與台灣邦誼重要
普拉薩德直言,太平洋島國很關切和平與安全議題,因為該區域直接受到影響,像是天災重挫經濟,若無法應對此問題,該區域國家局勢就會陷入動盪。查奇奧則提到捕魚問題,並稱該區域的捕魚設施被外部勢力和強權國家支配,建議國際組織應立即草擬草擬全面的太平洋捕魚政策。
The US has signaled it plans to put more 'diplomatic boots on the ground' in the Pacific amid growing Chinese presenceKurt Campbell says the US needs more contact with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that at times "receive lesser attention". https://t.co/KiuuWYfD4H
— Radio Australia (@radioaustralia) June 24, 2022
查奇奧表示,太平洋島國想從被動的經濟仰賴,轉變為自行掌控漁業資源,以提升經濟模式。參與討論的美國國務院海洋、國際環境及科學事務助卿梅迪納(Monica P. Medina)指出,太平洋島國受到非法捕魚影響,每年約損失6億美元,加上氣候變遷,21世紀末期的鮪魚產量會大減一半。
梅迪納提到,美國拜登政府和國會合作,準備每年提供30億美元援助包括太平洋地區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弱勢社群,對抗氣候變遷的影響。她也說,塑膠廢棄物汙染在太平洋區域也是一大問題,美國也會和區域國家尋求解決方案。被問及中國和美國的競爭,普拉薩德僅回應,這樣最後贏家會是氣候變遷。
查奇奧則說:「馬紹爾群島和中華民國台灣有強健且重要的關係。」盧特魯強調,太平洋國家完全知道自己在協調的項目和內容,並稱當政府去找特定國家提供協助,但這些國家沒有能力幫忙時,不可能直接就去求助其他國家。他直言,如何最大化太平洋島國的力量,會是該區域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