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逝世五百周年,世界各地都有各種各樣的活動紀念這位了不起的通才大師和偉大先知。 我去年去了巴黎最富盛名的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終於有幸看到鎮館之寶、舉世聞名的超級名作——〈蒙娜麗沙〉(Mona Lisa)⋯⋯周圍一大堆拿著相機的遊客集體創作的行為藝術。
很可惜,去年台灣似乎沒特別為這位文藝復興時期橫空出世的大師舉辦展覽,所以我去年暑假路過英國倫敦時順道去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參觀「Leonardo da Vinci: A Mind in Motion」的特展,見識到他對各種物體運動的手稿,包括水流、機械、人體等等,他把各種觀察應用到工程設計以及畫作中。

現場見識到他大量手稿,雖然僅僅是他所有手稿的冰山一角,但已經讓人嘖嘖稱奇、嘆為觀止!他對大自然持續不懈的好奇心,充滿孩童般的驚奇感,簡直就是滿到漫出來。手稿上繪著各種對流體運動、星體運動的觀察,極為注重細節,並且配有他那鏡像書寫密密麻麻的筆記文字。
儘管以前已經在一些展覽見識過那些先知般的手稿,還有根據他的設計建造出來的模型,我仍再次深深被他探索知識精神的旺盛而感動!他觀察入微和深入思考箇中原理,為知識而追求知識,其中不少解釋後來被科學驗證是正確的。極為大量的手稿,一定是他無時無刻都在探索自然之道的累積。是什麼樣偉大的心靈,能夠這麼毫不設限、永不疲憊地熱愛大自然的知識?
要好好認識這位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的大師,就要讀讀這本《達文西傳》(Leonardo Da Vinci)──這本書的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也是《賈伯斯傳》作者。
500 years after his death, Leonardo da Vinci is still an enigma. So, we talked with Walter Isaacson, biographer of figures like Einstein and Steve Jobs, to get an exclusive insight. https://t.co/m5dtuMAeWI
— Architectural Digest (@ArchDigest) May 3, 2019
丹.布朗(Dan Brown)的《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當然是個虛構故事,但這本關於聖杯傳說、抹大拉的瑪麗亞(Mary Magdalene)等等常被基督徒視為異端理論的小說,讓及〈蒙娜麗沙〉和〈最後的晚餐〉(L’ultima cena)爆紅到嫑嫑。
〈蒙娜麗沙〉曾經極具戲劇性的失而復得。1911年8月20日,曾在羅浮宮內擔任油漆匠的佩魯賈(Louis Béroud)閉館時偷偷潛入儲藏室,趁隔天週一休館時神不知、鬼不覺地取下了〈蒙娜麗沙〉,藏於大衣內竊出羅浮宮。館方直到8月22日才發現〈蒙娜麗沙〉遭竊,進行一周閉館調查,並祭出高額懸賞金。
由於好一段時間都沒有畫作的下落,在各家報紙爭相報導下,〈蒙娜麗沙〉獲得更高知名度。兩年後,佩魯賈覺得風頭已過,試圖將〈蒙娜麗沙〉賣給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時,遭警方逮捕。被捕後佩魯賈大言不慚地聲稱〈蒙娜麗沙〉是義大利的財產,理所當然該回到義大利。由此佩魯賈獲得義大利國民廣泛同情,而義大利僅象徵性地將佩魯賈拘禁六個月。
因為〈蒙娜麗沙〉遠近馳名的關係,我們都一直以為達文西是位畫家,可是他只留下不到二十幅畫作,但從他留下來超過七千頁的筆記來看,達文西其實是位被耽誤的筆記家(誤)⋯⋯也因為如此,艾薩克森要看的不只是二十幅畫作,而是閱讀更能充分展現達文西無所不能創造力、好奇心的七千多頁的筆記!
這些筆記原本零散,使用由右至左的工整鏡像書寫文字,達文西病逝後由友人裝訂,現藏於英國溫莎城堡、馬德里的西班牙國家圖書館、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義大利杜林和米蘭的圖書館等地。艾薩克森大量研讀達文西的手稿,加上無數關於達文西人生和作品新發現的學術著作,才寫出《達文西傳》。
達文西的手稿精準地描繪了衣物、人體器官、城堡、武器以及各式各樣的人物面容,還記錄了他對所有事物的好奇心和假說,碰觸了藝術、醫學、工程和音樂等領域。他的手繪稿中最著名的是〈維特魯威人〉(L’Uomo Vitruviano),他把生物學和幾何學聯繫了起來,展現他對解剖學、生理學、數學、幾何學等等超時代的理解。他解剖過三十幾具屍體,相關手稿汗牛充棟,讓人不禁懷疑他是否有「戀屍癖」。
達文西是私生子,老父皮耶羅(Messer Piero Fruosino di Antonio da Vinci)是佛羅倫斯共和國(Repubblica Fiorentina)一位頗有資產的公證人,母親卡特麗娜(Caterina)則出身平凡農家。正因為是私生子,達文西沒有繼承衣鉢的壓力(否則他就得去當公證人),所以可以盡情揮灑千變萬化的才華,並且更雄心勃勃地出人頭地。
儘管是曠世奇才,達文西只受過很基礎的學校教育,但這樣的背景也讓達文西得以擺脫傳統的桎梏,發揮質疑權威的精神,重視個人的實際經驗更甚於書本的過時知識,從不劃地自限、墨守成規,因此成就跨越繪畫、音樂、數學、物理、天文、地質、生理、解剖等等。

達文西的藝術生涯大多在佛羅倫斯和米蘭度過,年少時就成了老爸藝術家客戶維洛及歐(Andrea del Verrocchio)在佛羅倫斯的學徒,並且很快地以才華搶走師父的風采。儘管他僅稱得上是業餘畫家,但是他對繪畫藝術的貢獻極為重要,因為他獨創了「暈塗法」(sfumato),用色彩調和的方法使得輪廓變得模糊、柔和,以此創造朦朧的過渡效果。〈蒙娜麗沙〉就充分應用了暈塗法,此技法在現代繪畫也常用到。
達文西最高的藝術成就,應該不是〈蒙娜麗沙〉,而是義大利米蘭市中心天主教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食堂牆壁上繪成的〈最後的晚餐〉,他對戲劇效果有非常敏銳的掌握。過去所有畫家畫過的這個主題,人物都很僵硬,可是他的卻很寫實、完美展現出耶穌說出被出賣的那一瞬間,所有人的震驚,只有猶大身體後傾像是要落跑。而且還在保證畫面極為和諧的情況下應用了正確的透視法。他也應用油彩的技法,發明了一種油彩與蛋彩的混合顏料,克服了過去壁畫色彩飽和度不足的問題。
〈最後的晚餐〉後來命運多舛。首先,修道院為了在牆上開了一道小門,因此將畫中耶穌與三個門徒的腳給截去了;另外,達文西並沒有用當時濕壁畫的技法,在濕的灰泥上作畫,以便讓色彩永久保留,而是在乾的灰泥牆上作畫,而且還塗得很薄,導致「最後的晚餐」在五十年後就因濕氣而開始嚴重剝落,修道院費盡心力修補多次。
達文西的才華洋溢,但常不斷延宕完成期限,所以惹惱贊助人。可能他從來就是只為自己而創作的,而非贊助人。有學者也懷疑〈蒙娜麗沙〉實際上是未完成之作,否則應該早交付委託人了,而非帶在身邊。他有許多作品確定是未完成之作,包括〈三王朝拜〉(Adorazione dei Magi)和〈聖葉理諾在野外〉(San Girolamo)。這或許是因為他太三分鐘熱度了?也許對他來說,新的探索和嘗試比作品的完成更重要?

達文西可能並沒有那麼在乎藝術繪畫,而是自視為科學家和工作程師。他設計出的螺旋槳和滾珠軸承,深遠推動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他也汲汲於飛行器的設計,雖然沒成功打造,但是卻設計出了腳踏車和降落傘。他許多天馬行空的設計,包括空中螺旋器、巨型十字弓、水下裝備都在後世被證實是可行的。
天才不見得彼此惺惺相惜,他和米開朗基羅是公開的死對頭,他崇尚繪畫,但瞧不起雕塑。和粗曠、不修邊幅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不同,達文西本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男子」,體格極美好,舉動極優雅,比例勻稱,優雅俊美。達文西是同性戀,兩位愛人梅爾齊(Francesco Melzi)與沙萊(Salai)都是他的學生。和虔誠的米開朗基羅不同的,達文西很可能是無神論者,所以對同性戀的身份毫無困擾。
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François I)1516年攻佔米蘭,達文西人生的最後三年為他效力,在法國昂布瓦斯(Amboise)現稱為克羅呂斯(Clos Lucé)的克盧莊園(Château du Cloux)度過。弗朗西斯一世對達文西的談天說地著迷不已,據說兩人幾乎是形影不離。1519年5月2日,達文西在弗朗西斯一世懷中吐出人生最後一口氣。
達文西真的是位深不可測的偉人,他的畫作和手稿迄今仍一直為世人帶來驚喜。《達文西傳》總結了達文西給我們帶來的啟示,讓我們瞭解到如果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只要能從這位五百年前逝世的偉人身上學到哪怕僅是一點點優點,就能有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