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秦漢的爸爸‧劉若英的爺爺,談黃埔一期

黃埔一期號稱是天子門生。(作者提供)

藝人劉若英有位上將爺爺劉詠堯,在她記憶深處爺爺只會唱二首歌,一首是《綠島小夜曲》,另一首是《黃埔校歌》。臨終前,劉若英為爺爺唱完最後一次黃埔校歌,淚水早已流進了嘴唇,她很難理解爺爺為甚麼那麼愛聽愛唱這條歌,只要聽到「怒潮彭湃、黨旗飛舞…」兩眼就突然瞪得大大的,雙腳不自主地踏了起來,右手也握拳用力打著拍子…。

1924年,劉詠堯從「朝陽大學」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在645位同學中,學歷傲人算是出類拔萃。其與胡宗南上將、張鎮上將(憲兵司令)、劉麟書上將(內戰自戕殉國)、徐向前(中共元帥)、陳賡(中共大將)等都是同學(彼時聯俄容共,主客觀環境因素所致)。劉的年齡最小只有15歲,因愛國心切只有虛報年齡,現代年輕人很難想像,那個年代的青年人為何搶著上戰場?

初生之犢不怕虎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劉詠堯年紀雖小,但打起仗來總是奮不顧身,才剛畢業就參加了兩次東征戰役,而且爭先擔任敢死隊隊長,在惠州攻城時挾著雲梯率先攀登,不料被敵軍機槍擊中,昏迷了一晝夜才甦醒,但一枚彈片卻留在頭顱骨內,致老年時經常頭痛欲裂。東征戰役結束後,劉詠堯因功升任爲營長,古今中外的軍人在戰場上,不是「馬革裹屍」,就是「馬上升官」。

朝出鏖兵 暮歸講道

之後被蔣介石推薦到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班長為鄧小平),劉的特長非「馳騁疆場」野戰拚殺,而是在軍事教育培訓方面,曾在戴笠的軍統局政訓處工作,是戴雨農的得力幹將,在軍界上享有「儒將」之美譽。因文學造詣深且涉獵廣,故著作豐,計有《中國國民黨黨史》、《政治學概論》、《世界各國革命史》、《人事行政論叢》、《人生哲學論》、《經濟學概論》、回憶錄《九十憶往》等,同時創辦《國防叢刊》,還擔任過台灣大學教授。

劉生性恬淡不好沽名釣譽,且因本身曾主管國防部人事,雖已奉蔣介石核定為一級上將,但臨終前交待務必以中將階級葬之,故死後就葬在中將七區,足堪「淡泊名利」之典範。劉若英記憶最深刻的往事,是爺爺每在其要至大陸演出時,都會對她特別耳提面命:「妳去大陸身負重擔,兩岸的和平就靠妳…」,讓她感覺自己責任很重大。

孫元良(左)與劉詠堯(右)
孫元良(左)與劉詠堯(右)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綜觀劉詠堯上將一生熱愛國家,心繫兩岸,晚年曾多次呼籲黃埔同學爲兩岸的和平盡一己之力;如今聞之,彷如暮鼓晨鐘、空谷足音,正應驗只有上過戰場的戰士最企盼和平。筆者原以為戰爭遠離,台海早已鑄劍為犁,但戰雲似乎又已逐漸飄來,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實令人扼腕嘆息。接下來談70年代全台最帥的男明星秦漢(孫祥鐘)的父親-孫元良將軍。

「生為國家,死為國家,平生具俠義風,功罪蓋棺猶未定;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後人評!」。章士釗先生贈戴雨農將軍(黃埔六期)的輓聯。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自古時勢造英雄─談黃埔一期(學歷篇) 更多文章

孫元良的評價類似戴笠,正反評價互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負評皆無史實根據,如同中共早期對參與內戰的黃埔將領皆如出一轍,尤其對張靈甫衊其為美帝資本主義走狗,戴雨農為希特勒祕密警察頭子希姆來,最令人遺憾。但中共別忘了,這兩位將軍對八年抗戰都做出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