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腸道認識多少?想了解它和健康的關聯嗎?「就腸胃炎、肚子絞痛、容易拉肚子、嘔吐啊。」「吃東西進去之後消化吸收的地方,沒吸收完的就形成糞便排出來,對吧?」「吃到某些食物好像容易脹氣,肚子脹脹的好不舒服,排氣放屁完就好多了。」「朋友說他有腸躁症,買了益生菌來吃耶!網路上說益生菌對我們的健康很重要,我就跟著買來吃了。」
事實上,腸道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遠遠超過這些!「腸漏」對許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詞,但其實它正影響著你我的健康與生活。
腸漏,指的是腸道的屏障功能產生缺損,好比房屋磚牆出現裂隙,使得髒空氣、汙水、灰塵容易滲入屋內。
腸道每天面對著各種外來物,負責抵禦有害物的入侵,是我們身體內部組織與外在環境的重要屏障,一旦有腸漏,形同防火牆失守,容易導致身體的慢性發炎,也和各種慢性病息息相關。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說:「疾病起因於腸道。」這句話套用在慢性疾病盛行的今日,更彰顯其道理。
醫療科技雖然不斷進展,慢性疾病的趨勢卻有增無減。完完全全健康的人很少,罹患慢性疾病的人愈來愈多,更多的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為慢性症狀所苦的人,而且這些人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甚至已觸及青少年和兒童。
台灣的全民健保創造了便宜方便、涵蓋率廣、可近性高的醫療環境,但大家捫心自問,我們真的因此變得更健康了嗎?看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免疫疾病、癌症、過敏疾病、腸胃功能障礙……逐漸升高的盛行率,答案再明顯不過。
台灣的健保醫療環境實在太方便,方便到許多人可能忽略了對自身健康應該承擔的責任,以為只要一有症狀、身體不適,趕快看醫生吃個藥,就可以馬上痊癒。
「預防勝於治療」人人琅琅上口,但面對慢性病,想要積極預防、促進健康、改善病況、重拾生活品質,真正的關鍵角色不是醫療人員,而是你自己。
在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之餘,真正的預防保健之道,得靠你自己落實。我們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形態,才是影響腸道健康、造成腸漏的關鍵。門診時面對許多慢性病患,我總是不斷反覆強調,健康的生活形態才是解決慢性病的根本之道。
眼見這股慢性疾病的浪潮襲來,《腸漏,發炎的關鍵》這本書為每一個人而寫,特別是:
1、長期因慢性症狀所苦,卻未有明確診斷,一般常規健康檢查也找不出病因的亞健康者。
2、罹患脂肪肝、肥胖、血糖異常、代謝症候群者。
3、長期患有腸胃症狀,為腹脹、肚痛、腹瀉、便祕、胃酸症狀、腸躁症所苦者。
4、長期為免疫疾病、慢性過敏症狀困擾者。
5、想更積極預防疾病、促進健康者。
我將用大量醫學文獻為佐證,教大家重新認識腸道、審視自己的健康狀態、了解何謂腸漏、腸漏如何影響健康,又要怎樣從飲食和生活形態著手,一步步修復腸漏、恢復健康、遠離慢性病。
每個人都應該肩負起自己健康的責任,從飲食和生活形態開始改變,重新掌握健康的主權,別讓腸漏把你的健康給一點一滴漏掉了。
作者簡介|吳佳鴻醫師鴻馨診所院長。台大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肥胖醫學會肥胖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副祕書長、台灣醫用營養醫學會會員、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IFM)醫師會員、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核心課程訓練、美國抗衰老醫學會(A4M)專科醫師考試通過。吳醫師認為身體的組織、系統、器官的生理運作,都是彼此緊密相關、互相影響,而非獨立運行。面對慢性病的趨勢,我們可以試著跳脫以「疾病為中心」、器官各自獨立、單純治療症狀的框架,融入以「創造健康」、「人為中心」的全人整體照護思維,透過生活形態中飲食營養、運動活動、睡眠休息、壓力管理、周邊關係、心理情緒心靈等各面向的調整,讓身體各系統間的生理功能和諧運作,進而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Optimal Health)。他主張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進而影響周邊的人,讓大家一起變得更好、更健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腸漏,發炎的關鍵》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