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頒布30週年,我國也在2014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不過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去年播出後得到熱烈迴響,卻也反映出「兒童權利」的概念,在台灣社會中依然是陌生字眼。而在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未滿18歲的學生在青春年華入獄甚至被處決,政治犯子女也如同住在隱形牢籠中,顯見威權體制下對人權的侵犯,即便是兒童也無法倖免於外。
11月20日聯合國世界兒童日當天,國家人權博物館於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我是兒童 我有權利」主題特展開幕記者會,並由年紀在小學三年級至國中的「小小導覽員」介紹展覽內容。本次特展以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Janusz Korczak)為起點,帶出國際兒童權利的演進歷程,波蘭臺北辦事處參與協辦,文化組組長高琳雅(Olimpia Kot-Giletycz)也前來觀展。

青春繫獄與獄外之囚
除了回顧國際間的兒童權利演進歷程,展覽也反思臺灣過去白色恐怖時期對兒童人權的侵害。到場觀展的政治受難者周賢農,就讀新竹中學時參加國文老師黎子松舉辦的讀書會,閱讀魯迅、巴金等作家的書籍,卻因而捲入「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與同為17歲的同學傅如芝遭以叛亂知名逮捕入獄,再被移送至綠島服刑。

1956年,在綠島接受「思想改造」的傅如芝,因與獄中友人通信涉入「再叛亂案」,原被判處交付感化,卻因蔣中正批示「發還嚴為複審」而被判死刑,得年僅23歲。年逾八旬的周賢農20日觀展時,想起青春繫獄的歲月與同學的遭遇仍不禁落淚。
而在威權統治年代,不只有未成年人身陷囹圄,生長於受難者家庭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也宛如「被關在另一個牢獄」,承受社會異樣眼光。其中遭遇最為特別的,是政治犯朱瑜之子洪維健——朱瑜被捕入獄時已懷有身孕,保外生產後因家人無力照顧,便帶著出生僅68天的洪維健一同入獄服刑,使他成為「年紀最小的政治犯」,更一度過著「白天去學校上課,下課後回監陪母親服刑」的弔詭生活。
看見「兒童力」
These inspiring children are speaking out, claiming their rights and leading the way to the world they deserve.Join them this #WorldChildrensDay & raise your voice #ForEveryChild. https://t.co/FsKhEeVpU1 pic.twitter.com/3Fx71958fr
— United Nations (@UN) November 20, 2019
國家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引言時指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共有196國簽署,我國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也將公約條文納入國內法,堪稱國際間最具有共識的人權公約,承諾兒童享有生存、受保護、發展、參與等四大基本權利,並遵守以兒童利益福祉為優先、禁止歧視等原則。
陳俊宏強調,兒童不只是需要被保護的對象,同時也是能夠行使權利的主體,更能積極參與社會變革。展場中也展出國內外的「兒童力」案例,包括國人熟悉的最年輕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ālahYūsafzay)、瑞典氣候少女鬥士通貝里(Greta Thunberg),都是未來主人翁積極參與社會、提出倡議的典範。
Happy Birthday to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More kids are going to schoolMore kids are playing with friendsMore kids are celebrating their own 5th birthdaysBut there’s still lots to do. https://t.co/nkvKdhkxB1 #WorldChildrensDay #CRC30 pic.twitter.com/OX7Fjby6PT
— Human Rights Watch (@hrw) November 20, 2019
除了靜態與互動展覽,本次特展也策劃電影、繪本、實際解謎遊戲、工作坊等多元活動,並邀請16位插畫家將生硬條文化為插畫,博物館也將在23日舉辦主題園遊會,以平易近人的語彙向大眾傳達兒童權利精神。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致詞時也表示,人權、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議題是108課綱的重大議題,目標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向下紮根人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