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尊重民意,民進黨九合一大選慘敗作收後,蘇貞昌聲稱的戰鬥內閣已變成自我中心的傲慢內閣,不知悔改,是花敬群膽敢隨意離開備詢台、輕蔑答詢的最大原因,連同黨立委高嘉瑜已明確指出,多位部會首長在質詢態度和政策說明上,都讓人民覺得有問題,而蘇貞昌內閣長期合理化不當的反質詢,帶動閣員找立委嗆聲辯論比大小聲,並以此自豪且沾沾自喜,然而這樣的行為無助政策推展,只加速閣員下台和內閣總辭的時間,且有害台灣國會問政的民主文化,故筆者為文分析閣員找立委嗆聲辯論有害國會問政正常運作,兼談蘇格拉底對話法進入國會問政的可能性,筆者論述如下。
一、閣員反質詢立委有害國會問政的民主文化
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後,「衝衝衝」為其戰鬥內閣強調的口號,為表示其內閣的戰鬥性和強悍,但律師出身的蘇貞昌,卻在立法院帶動反質詢的不當風氣,從今年三月反質詢時任立委蔣萬安(現為台北市長),當時質詢主題為要求行政院長承諾不再發生大停電,卻遭反嗆「你祖父還承諾反攻大陸」,今年十一月,立委洪孟楷質詢「最低工資法」政策,一年已過卻無下文,質疑蘇都在講空話,蘇貞昌再嗆,「我哪一句話是空話?你媽媽(前立委郭素春)在質詢都沒像你這樣」,立委林奕華質詢高端疫苗EUA議題時,蘇怒嗆林奕華質詢刻意誤導又不給人家答覆,連帶其閣員有樣學樣,爭先恐後加入在國會和立委嗆聲吵架的風氣,最著名的例子為國防部長邱國正面對立委質詢,爆氣吼叫,表演小學生式拍桌吵架,如今民進黨九合一大敗,也是台灣民意拒絕閣員反質詢立委嗆聲文化的具體回應,而民進黨口頭說敗選已做檢討報告,反省其執政的自信變傲慢,導致失去台灣民心的錯誤,然而,今年年末,閣員花敬群在立委質詢上仍抱持我是老大的心態,依然故我的實踐導致民進黨敗選的嗆聲文化,顯然,面對憤怒的民意,民進黨並未真正的自我修正。
二、閣員嗆聲表面爭勝已無意義 實質政策做不好終要政黨輪替
國會問政總目標是立委和官員透過對各項社會的政策議題,進行提問對話,共同檢視和修正政策,立法委員在國會代表人民依法行使立法權,問政監督權,各部會部長代表行政部會,皆有備詢的義務,國會問政的民主文化,並非蘇貞昌在立院所帶動的反質詢風氣,閣揆和閣員找立委嗆聲辯論,或口才不好的閣員用氣勢壓制立委質詢,如此無法無天下去,只會無法找到各政策的限制性,來進行修正,而嗆聲表面爭勝已無意義,因實質政策做不好終要政黨輪替。 (相關報導: 林庭瑤專欄:花敬群的最後一舞 | 更多文章 )
三、問政對話不是戰勝敵人取得勝利 使用蘇格拉底對話法幫助有效進行國會問政
在此,筆者特別研究不同屬性的立委在立法院問政的實際過程,發現蘇格拉底對話法合乎民主原則,可幫助提高國會問政的有效性,故倡議蘇格拉底對話法進入國會問政的可能性,蘇格拉底對話法是來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的提問思考法,因蘇格拉底認為人類的一切知識來源,是從提問疑難中引導而產生,如果想要追求進步,則隨之的提問疑難愈多,這些提問能帶來更大的進步,藉由提問而引出問題核心所在,目前將蘇格拉底法有系統的運用在對話教學,首推德國哲學家Leonard Nelson(1882-1927)所實踐的範例,而學者Nelson在1922 年「哥廷根教育學會」(the Pedagogical Society in Gottingen)的演講所運用的教學技巧,也是「蘇格拉底對話法」名詞第一次出現,就此Nelson成為第一位系統性研究「蘇格拉底對話法」的著名學者,其在實踐蘇格拉底法的過程中,認為蘇格拉底的創見在於使學習者從事自己的思考並交換意見,以對抗自我欺騙,而學者Nelson在1978年提醒在使用蘇格拉底對話法時,在前提必須先承認,人性本質是處於外界力量影響之下,心靈會受外力刺激而發展,而在對話過程中,教師應更謹慎地排除教學中所有的斷言和指揮,切忌給學生成堆現成的答案,需做到學習尋找解答的方法,因蘇格拉底對話法中的教師,其責任則是引導學生發展獨立的思考能力,目前蘇格拉底對話法在傳承和創新上仍是後繼有人,除了德國外也擴張到荷蘭、英國、美國、澳洲、土耳其、台灣、荷蘭、日本和土耳其等,蘇格拉底對話法不只是深根於大學,並在社區、學會、休閒中心及其他公共場合的組織活動,推動所謂的蘇格拉底運動,而目前仍在運作的蘇格拉底活動國際組織至少有:哲學政治學會(Philosophical-Political Academy, PPA)、批判哲學促進學會(Society for the Furtherance of the Critical Philosophy, SFCP)、蘇格拉底促進者協會(Society of Socratic Facilitators, GSP)以及哲學實踐荷蘭協會(The Dutch Society for Philosophical Practice;VF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