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買房!成功人士列5點租房優勢,別成為房奴又窮又失去轉換跑道的機會

買房前務必先釐清這5大迷思,別等到被房貸壓垮才後悔。(圖/取自Pixabay)

前面提到我們該反覆辯證那些習以為常的老觀念的適用性,買房子其實也是一個類似的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群體催眠」的一種。我們以為出於自由意志,實際上卻可能是受到文化、媒體、建商的心理暗示,掉入「群體盲從」陷阱而不自知,現代人很多不快樂都是由此「執念」而生。我相信這個心結一解,眼前多半能豁然開朗!

這個時代,自有住宅的必要性被嚴重高估。當然,如果你有能力以現金購屋,或工作穩定、將來沒打算換跑道、房貸又沒超過可支配所得三分之一,那買房子對你而言是利多於弊。但如果你不屬於這樣的族群,我勸諸位一定要冷靜思考。你可以一窩蜂地買團購美食,可以跟風買最新手機,但若只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或聽信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因此背上20年的房貸,那就不太對了。

以下是買房子常見的理由。每個表面上都對,但背後都有前提假設或時空條件:

迷思一:擁有自己的房子才有安定感?

基本上是對的,有自己的房子就不必看房東臉色,可以隨心所欲裝潢,享有一切自主權。但問題在於:你願意為這自主權付出多少?簡單算一下,你可能會嚇到:

以總價1000萬的住宅為例。假設自備頭期款300萬、貸款700萬,用年利率2.5%、貸二十年計算,平均每個月本息攤還約37000元;但在我住的地區若用租的,每月只要15000元。二十年價差與頭期款加起來,買要比租多花828萬!雖然租房子的人有被迫搬家的風險,也不能任意在牆上釘釘子,但有828萬的差額可利用。而買的人等於多付了828萬的「安定感貼水」,實際上也只是住在一樣的房子裡。

這「安定感貼水」是否值得,見仁見智。如果心裡明白這個成本,但仍覺得要擁有自己的房子,那至少當事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如果只聽到「租不如買」這類建商口號,或看到同儕都買了房子所以跟著買,那就讓人捏把冷汗了。

一般上班族,除非月薪超過10萬,否則本息攤還將是可觀的壓力。萬一景氣不好、工作出了問題,很容易就陷入走投無路的困境。此時擁有房子的「安定感」又剩多少?

迷思二:有土斯有財,買房子也是投資?

到底是有土斯有財,還是有財斯有土?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古人有這句話,是因為土地在農業社會是主要的生產資本。員外把土地租給佃農耕種、收取地租,就像現在的包租公包租婆,是好投資沒錯。但前提是員外跟包租婆自己都有房子住,額外出租的土地(或房屋)只是純粹的生財工具,而非庇護所。這是跟一般人最大的差異。

或許你會說:我將來可以賣房子,賺取上漲的差價!

姑且不論折舊和跌價的風險,就算將來暴漲一倍,出售後你又能住哪?若想住同樣的地段,因為所有房子都漲價,最後還是得買類似的。所以只剩兩個選擇:一是去偏遠地段買便宜的房子,但得犧牲便利性和熟悉的環境;二是賣房後在原地段租屋。但如果一開始就用租的,好好理財,說不定閒錢還更多。

迷思三:房子是資產,付出的房貸終究是自己的?

在會計學上,房子是資產沒錯,但在心理學上,房子絕對是負債。 (相關報導: 買房要背40年房貸,不如乾脆租房?他試算「貸款還完已經70歲」,內行人曝這樣做還能賺一筆 更多文章

自住的房子直到賣掉那天為止,都無法帶來任何收益;但你欠銀行的貸款卻會持續數十年、吃掉一大半收入。當然,背債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強迫儲蓄,有激發潛能、努力存錢的效果。但話又說回來,若真只是想強迫自己儲蓄,有不少理財工具都可以達成目的,重點是流動性比房子好太多了。萬一臨時需要用錢,變現也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