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國「新冷戰」不同於冷戰!挪威前外交官建議這5部分加強護欄

美中關係配圖。(資料照,顏麟宇攝)

2018年,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掀起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戰,當時就被認為是加速「新冷戰」步伐,而挪威國防研究所中國專家榮英格撰文指出,美國和中國的「新冷戰」與美國和前蘇聯的冷戰有所不同,而台灣會是為美中雙極體系不穩定因素之一。

《外交政策》29日刊登榮英格(Jo Inge Bekkevold)文章,內容提到拜登政府於2022年10月發布《國家安全戰略》,直言後冷戰時期已畫下句點。若美國的單極權力地位為後冷戰時期做出決定性特點,當後冷戰時期結束,將走向世界新秩序由美國及中國雙極權力結構制定的狀態。

曾任挪威駐中國大使館經濟參事的榮英格認為,要先仔細觀察權力平衡、新制度起源,以及地理環境,才會更了解新的雙極架構會如何展開。他表示,美國和中國對抗在各方面都相當特別,其本質提供有關世界新秩序、新秩序穩定性,還有治國者會扮演何種角色的主要資訊。

榮英格指出,在權力平衡部分,美中對抗被認為與美蘇冷戰相似,而歐巴馬時期的美國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就說,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在印尼峇里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進行「拜習會」,形同是「冷戰2.0的首次兩大強權領袖峰會」。

對於美國和中國可能走向「新冷戰」,再度重現競爭陣營,歐洲對此相當關切,且可想而知,開發中國家會夾在中間。榮英格強調,「新的美中兩極狀態是結構性事實,無法說不見就不見」,並稱會有這樣的狀態,是因中國經濟與軍事在過去數十年間崛起,縮小與美國間的差距而來。

美中兩極狀態不會消失

榮英格還說,雙極權力架構通常被認為比多極架構來得穩定,因此像偏好多極架構的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應謹慎。由於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期間,就算進行軍備競賽和關係緊張,卻沒有直接衝突,且高度穩定,所以歷史學家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把冷戰稱為「長期和平」。

2022年11月14日,「拜習會」在印尼峇里島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AP)
2022年11月14日,「拜習會」在印尼峇里島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AP)

不過榮英格稱,並非所有的雙極體系都會一樣穩定,「且有很好的理由相信,美中雙極對抗的新時代,會比冷戰時期來得不穩定。當架構穩定性變弱,對治國者和『護欄』(guardrail)來管理體系的需求就會加大」。他列出5個美中「新冷戰」和美蘇冷戰不同之處,其中之一是權力轉移動態。

根據歷史,當一崛起強權威脅超過力量下滑的原霸權時,就會有爆發大戰的真實危險,如同德意志帝國想要追尋「太陽位置」而引發一戰。榮英格說,美蘇冷戰並無這樣的動態,雙方從二戰灰燼中成為超級強權,且從一開始就是競爭狀態,與今日的美中對抗狀態完全不同,即中國之後才逐漸追趕上美國。 (相關報導: 不同於美國跨黨派對中國強硬的聲音 康乃爾教授白潔曦主張「競爭共存」 更多文章

從經濟能力來看,身為潛在超級強權的中國更勝於冷戰時期的蘇聯,但中國軍事能力仍不如美國,因此不太有空間促使治國者談判軍控,中國不會想要限制軍事發展,使自身永遠居下風。此外,根據戰略司令部(STRATCOM)情資,中國恐怕已有比美國多的洲際彈道飛彈核彈頭。

2022台海危機,中共軍演鎖台,解放軍空軍戰機起降(AP)
2022台海危機,中共軍演鎖台,解放軍空軍戰機起降。‘(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