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謀攻》
俄羅斯總統普京21日突然攤牌,宣布正式承認「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與「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地位,不但與這兩個叛離烏克蘭的政權建交,還下令「維和部隊」阻止烏克蘭政府的「種族滅絕行動」。普京的決定當然立刻引來西方國家的譴責與制裁,避免俄軍「全面入侵烏克蘭」。不過《經濟學人》認為,普京對覬覦已久的烏克蘭早就訂下「混合戰」的基調,就是這個時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也意味著用不著俄軍大規模出兵,克里姆林宮也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當然,烏克蘭的局勢目前仍在發展中,沒人知道克里姆林宮的各種操作最後能不能「屈人之兵」。不過《經濟學人》指出,普京的「混合戰」(hybrid war)早有成功先例。像是2013年烏克蘭的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拒絕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引發反對派民眾激烈抗爭。亞努科維奇對抗議者採取血腥鎮壓,但這位親俄總統2014年初仍被迫流亡俄羅斯,烏克蘭國會決定將其罷免,並擇期5月舉行總統大選。

如果故事只是看到這裡,想必烏克蘭將自此「棄俄投歐」,莫斯科也將失去一個與俄羅斯親善的重要鄰國。不過就在2014年5月25日的總統大選之前,包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3月16日)、頓內次克、盧甘斯克(均為5月11日)三州,竟然都先一步舉行了獨立公投,而且其中克里米亞舉辦的還是「自烏克蘭獨立,然後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歸屬公投。最後這三場公投分別以96%、89%、96%的同意比例通過,克里米亞此後成為俄國領土,頓內次克、盧甘斯克則以獨立國家的身份與烏克蘭政府軍陷入長期內戰。
克里米亞、頓內次克、盧甘斯克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宣布獨立、舉行公投,甚至趕在烏克蘭重新選舉總統之前完成相關進度?除了這些地方的俄羅斯人居多,對於基輔發動的反俄抗爭與總統罷免並不認同,但莫斯科檯面下對分離主義者的運作與力挺,咸認是烏克蘭陷入分裂危機的最關鍵因素,頓內次克、盧甘斯克也才能以一隅之地,與政府軍周旋交戰至今,並且造成至少1萬4千人喪生。

《經濟學人》指出,俄羅斯雖然未曾「正式出兵」烏克蘭、俄國正規軍貌似也未曾發出一槍一砲,但8年前突然出現在克里米亞的「小綠人」(全員蒙面、身著草綠色軍服的士兵,他們手持精良武器,但制服沒有軍階臂章,執行有利於克里米亞「獨立」的任務)、以及協助佔領頓巴斯地區的武裝分子,正是克里姆林宮所發動的「混合戰」。除了支援烏東叛軍,《經濟學人》認為包括網路攻擊、海外暗殺、干預選舉、以及現下的入侵威脅,也都是俄國「混合戰」的一部分。
俄羅斯的「維和部隊」目前已開進頓巴斯地區,西方國家則透過經濟制裁嚇阻俄軍「全面入侵」烏克蘭,各方無不擔心俄烏兩軍將大打出手,甚至北約也會被捲入這場東歐戰雲。不過《經濟學人》認為,其實在西方制裁俄國之前,俄國已經透過戰爭威脅嚴重傷害了烏克蘭的經濟—甚至有不少烏克蘭人相信,普京擺出一副準備開戰的態勢,可能就是想拖垮烏克蘭。

《經濟學人》指出,光是烏克蘭國內與國際市場對於戰爭的擔憂,已經嚴重抑制當地的投資與經濟活動。這8年來烏克蘭因為俄烏衝突就損失了2800億美元,近幾個月的戰火威脅更讓烏克蘭的匯率嚴重縮水、至少125億美元的外資撤走,許多投資計畫也遭到無限期擱置,讓經濟危機更形惡化。由於許多民眾為了可能發生的戰事縮減不必要的消費,烏克蘭的內需也勢必出現萎縮。這也是為什麼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一直設法淡化俄軍的威脅—雖然這麼做可能讓烏克蘭輕忽了眼前的危險,但至少大家願意出門上班,生活還能繼續。
由於西方政府紛紛呼籲本國公民離開烏克蘭,烏國各大城市的外籍人士已大幅減少,但保險公司已拒絕承保飛往烏克蘭的航班,烏克蘭政府不得不拿出166億荷林夫納(Hryvnia,烏克蘭通用貨幣,約合新台幣162.45億元)作為擔保,讓各家航空公司還願意維持烏克蘭的航班;此外,烏克蘭有五分之三的出口是經由黑海運輸,戰爭風險讓來往黑海的船舶保費也隨之調升,進而墊高出口成本;烏克蘭局勢也讓政府債券與公司債的殖利率上揚,從基輔當局到各大企業跟老百姓一樣苦哈哈。

俄羅斯雖然不曾發兵直接攻擊烏克蘭,但這種「利用武裝衝突以外的敵對行為削弱敵方實力」的「灰色地帶侵略」,顯然同樣效果顯著。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伊麗莎白‧布勞(Elisabeth Braw)指出,將「灰色地帶侵略」(grey-zone aggression)與「軍事行動」混合使用,便是所謂的「混合戰」。布勞認為,如今「每一場戰爭都是混合戰」,而且「混合戰」往往讓敵方難以追究責任,像是要找出網路攻擊的來源與負責人就非常困難。
「混合戰」不只是西方學者的想像與指控,《經濟學人》指出,被視為普京最重要智囊的蘇爾科夫(Vladislav Surkov)也曾提出「非線性戰爭」(non-linear warfare)的概念,利用「所有人對所有人」的衝突持續造成混亂;俄羅斯武裝部隊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也曾在2013年提出 「戰爭與和平的邊界在21世紀已經不再清楚,開戰無需宣戰,只需以一種不為人所知的方式開始」的概念。由於1年後克里米亞就被俄羅斯併吞,各界認為這正是格拉西莫夫軍事思想的應用實例。

英國皇家聯合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的俄羅斯專家馬克·加里奧蒂(Mark Galeotti)曾將俄國的「灰色地帶」策略稱為「格拉西莫夫主義」(Gerasimov doctrine),不過現在他認為俄軍的作法涉及兩種更為精細的「非線性戰爭」:包括一場真刀真槍的戰爭可能會被讓敵營政治陷入不穩定的手段所取代;以及一種不到真實戰爭程度的競爭,藉著分化與削弱西方國家,使其無法干預俄國重建及利益範圍的努力。
在布勞看來,不只是克里姆林宮採用「混合戰」攻擊烏克蘭,事實上西方國家在這一波交手之中,同樣以「灰色衝突」的其人之道加以反制。布勞認為,俄國大軍去年集結邊境之後,西方國家不斷曝光俄軍的部署與規模,甚至先一步揭露俄軍可能採取「嫁禍行動」(false-flag operation)與其他可能開戰的藉口,這本身就是以混淆克里姆林宮判斷而為之的一種「灰色地帶回應」(grey-zone response)。不過專研「混合戰」與「灰色地帶衝突」的布勞也對《經濟學人》表示,如果普京認為「灰色地帶」的攻勢不足以達成目標,他仍將下令軍隊投入戰場,此時「灰色地帶衝突」將會晉升為「混合戰」—甚至就是一場單純的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