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否戰勝新冠病毒?BBC細數實現「全球群體免疫」的四大挑戰

南非的醫護人員正在為民眾進行新冠疫苗注射。(美聯社)

以色列是全球少數幾個已達成群體免疫的國家之一,疫苗接種率約為57%,接近實現群體免疫最低要求。 下個月以色列將率先取消限制措施, 其經驗向全球證明盡早達成群體免疫,盡早恢復正常生活。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非洲國家喀麥隆和尚比亞,只有0.1%的人口接種兩針新冠疫苗。國際權威學術雜誌《自然》的文章稱,目前, 在低收入國家只有不到1%的人口接種新冠疫苗。

全球的疫苗接種率形成極大落差之時,疫苗分配不均,對疫苗的懷疑態度,未成年人是否應該接種疫苗,疫苗是否能防止病毒傳播等等因素正阻礙全球達成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又稱為「人群免疫」,是對傳染病的間接保護,當人群通過接種疫苗或先前患有該病而獲得免疫力時,就會形成這種保護。目前學界普遍認為,要形成"群體免疫"一個國家或地區至少60%的人口比例應該產生抗體。

對疫苗接種的猶豫不決

一輛印有「護己護人齊打疫苗」車身廣告的電車駛過香港灣仔街頭(中新社圖片19/5/2021)
香港特區政府開展新冠疫苗接種三個月之後,宣佈「基於公共衛生考慮」,面向滯留中國大陸居民和外籍尋求庇護者開放接種計劃。

香港,對疫苗抱有遲疑態度的城市,到今年8月將有84萬劑復必泰疫苗過期。全球多地出現疫苗短缺的情況,香港則是例外。

香港政府共訂購1500萬劑科興和復必泰疫苗供市民接種,在這個擁有約750萬人口的城市,港府訂購的量足以讓全港市民完整接種兩針。

但自香港政府2月底開啟疫苗接種計劃以來,截止5月31日,完整接種完兩針的人口佔總人口的15.3%。

香港對疫苗的猶豫態度,外界認為不單因為其中混雜的政治因素 - 香港人對中國產的產品有天然的排外和抵制情緒,而且還有公眾本身對疫苗的不信任。而且香港近期疫情受控,民眾對疫苗沒有迫切需要。

《香港醫學雜誌》一篇題為《香港人對疫苗的猶豫不決和新冠疫苗接種情況》的文章指出,從第一波疫情到第三波疫情期間,(2020年2月至7月之間),受訪的香港工人階層對疫苗的接受度從44.2%下降到34.8%。

而香港城市大學的今年2月底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香港市民對新冠疫苗的整體接受程度只有38%;年輕人(20至24歲)的接受程度不足30%。

所以目前香港的疫苗接種進展在一定程度上印證早期的疫苗接種意願調查。

按照早期預計,香港的疫苗接種率最終可能停留在40%左右,離理論上達成群體免疫所需的60%的最低標準還相差甚遠。

近日,有香港本地開發商宣佈提供誘因,捐出價值千萬港幣的全新住宅單位以抽獎形式贈予接種完兩針新冠疫苗的香港永久居民。消息宣佈第二日,香港的疫苗預約率約提高10%。

與香港不同,歐洲和美國等地對疫苗的猶豫部分來源於一場持續10多年的「反疫苗運動」帶來的影響,他們擔心疫苗本身帶來的副作用;其次歐美監管機構證實阿斯利康疫苗、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存在血栓問題,而且年輕女性出現血栓問題機率較大,讓民眾在接種前三思而後行。

截至5月31日,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美國接種完兩針新冠疫苗的比例為41.16%;德國接種率為17.8%,西班牙為 18.7%,英國截至5月28日的數據顯示為47.3%。 (相關報導: 打臉護航國產疫苗側翼!4大國際疫苗第3期報告、保護力數據出爐才拿到緊急授權 更多文章

疫苗接種的年齡限制

目前大多數的科學研究顯示,小孩受新冠病毒感染的機率比老人低。所以各疫苗研發者在設計疫苗時,優先設計針對老人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