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對BBC說,各國應團結起來,反對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地緣政治脅迫,否則就有被北京單挑懲罰的風險。
63歲的陸克文表示,西方政府不應該害怕在人權等問題上挑戰中國。
BBC亞洲商務記者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報道說,在世界範圍內,各國正在應對一個以中國不斷崛起的主導地位為框架的新地緣政治秩序。
「如果你要反對北京,就像世界上許多政府現在做的那樣,最好是與其他國家共同達成一個立場,而不是單方面進行,因為這使得中國更容易對你施加雙邊影響,」陸克文說道。
陸克文在BBC的《Talking Business Asia》節目中發表上述言論之際,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關係正惡化到幾十年來最糟糕的程度。在雙方進行了一系列經濟和外交對抗之後,兩國關係不復以往。

澳大利亞已取消了與中國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一帶一路」有關的協議。它還禁止中國電信公司華為建設該國的5G網絡。
但實際上,正是澳方呼籲調查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源頭,在雙方之間掀起了新的風暴。
作為報復,中國對澳大利亞的進口產品(包括葡萄酒、牛肉、龍蝦和大麥)實施了制裁,並暗示可能會出台更多制裁措施。
北京還暫停了與坎培拉的重要經濟對話,這實際上意味著雙方沒有高層接觸來平息事態。
新戰場
陸克文曾在2007年至2013年間兩次成為澳大利亞領導人。他批評了澳大利亞現任政府的對華政策,稱其有時會適得其反。
「保守派政府對中國的反應有時是有分寸的,但坦率地說,其他時候都是言辭過激和刺耳的,」現任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所長的陸克文表示。

這位工黨前總理認為,這可能會危及澳大利亞對中國一項重要出口品的命運:鐵礦石。
「他們(中國領導人)將視澳大利亞為不可靠的鐵礦石長期供應國,因為北京將對堪培拉的保守派政府作出地緣政治結論。」
「這種長期供應可能會因為地緣政治因素而面臨風險。」
澳大利亞五分之一的出口是銷往中國的,這種經濟關係在過去幾十年裏的重要性只增不減。
對抗中國
越來越多的國家,尤其是那些在意識形態上與美國結盟的國家,都在公開反對中國。在很多方面,他們都緊隨美國的腳步。
在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領導下,美國與中國發起了一場激烈的貿易戰,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商品加徵關稅。
這引發了兩國在貿易問題上針鋒相對的鬥爭,並改變了兩國關係的基調。
中國曾希望在拜登(Joe Biden)總統的領導下,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事實並非如此。

儘管貿易談判仍在進行,但拜登的國家安全問題副助理庫爾特·坎博(Kurt Campbell)本周表示,美國實際上已經結束了與中國的接觸期。
過去,包括澳大利亞和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對中國採取了不同的態度。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裕,人們也感到它將變得更加自由。
接觸和對話是國際社會試圖應對中國的方式,但似乎有越來越多的共識認為這並不奏效。
陸克文表示,應對中國意味著有選擇地戰鬥。
「中國不會喜歡的,」他表示,中國對待新疆維吾爾人以及香港和台灣問題的方式越來越令人擔憂。
「中國不喜歡某件事,並不意味著我們其他人也不應該去做,」他補充說。「但這並不是說你每天都去找中國的麻煩。」
能說流利普通話的陸克文對中華文化有濃厚興趣,他曾被視為是澳大利亞的「親華派」或「知華派」。但在採訪中,他駁斥了有關在他執政期間,對中國可能過於天真或樂觀的批評。
他說,他就人權問題向中國政府提出了一些關切。
「我過去與中國在人權問題上有很多很多分歧,」他告訴BBC。「在我作為總理第一次訪問北京時,我在北京大學用中文發表演講,批評了中國的人權表現。」
然而,他說他處理與中國關係的方式是通過外交。 (相關報導: 宋承恩專欄:戰狼外交壞了習近平的大計 | 更多文章 )
「它是強硬的,但我們也設法保持了兩國關係的總體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