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賴床叫不醒,父母也很痛苦啊!但他「這句話」竟讓男孩開始每天早起上學...

與孩子對話,並非一味的讓對方要遵守或聽話。(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孩子賴床,怎樣都叫不起來,父母怎麼辦?孩子賴床,不只是孩子自身的痛苦,也是父母的痛苦。

我就有類似的經驗。猶記得童年時,每到清晨上學之際,我像是被黏鼠板黏在床上,萬般不肯起床。爸爸多次呼喚我無效,終於按捺不住,用上丹田與喉嚨的軍號式叫法:「阿建呀,給我馬上起床,別再賴床了。」

何止我這樣,整條巷子都是如此。父母用盡各種腔調,叫孩子起床的聲音不絕於耳,賴床往往是父母與孩子的清晨小戰爭。說不定,也是這一天各種衝突的導火線,不是嗎?

我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從國小就很難叫起床,因為抗拒上學,我不喜歡學校的課業、教室與氣氛。所以無論爸爸如何喊我起床,我都是拖拖拉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如此,直到三十歲以後,我的工作很自由,身心投入其中,我再也不需要一再的被叫喚了。

當時我的賴床情況,任何人教訓我、指責我、提醒我,可能都沒有用,因為我的內在有壓力,這壓力的應對成了慣性,於是我慣性的起不了床。爸爸也是慣性對我責罵,問題永遠不會改變。

(示意圖非本人/Wokandapix@pixabay)
你也慣性起不了床?(示意圖非本人/Wokandapix@pixabay

時至今日,面對孩子賴床,我自有想法了。

萬般皆不願意起床

俊彥的媽媽來找我,一肚子的委屈化成淚水,見面才三句話,眼淚如水龍頭開啟,嘩啦啦流個不停,哭訴著孩子很難教養,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位媽媽的難處是:早晨很難叫兒子起床上學,每天都像打一場艱難的戰爭。

我正聽著媽媽訴苦,十五歲的俊彥突然進來了。俊彥聽見媽媽的抱怨,很不耐煩的說:「妳很吵ㄟ...」

媽媽回了兩句,母子倆的戰爭於焉展開,話題仍舊是起床上學,只是換了個吵架的場所,彷彿這場沒完沒了的戰爭,隨時隨地都可開戰。

我寧靜的看著這場戰爭,不插手也不插話,在烽火停歇之際才介入,問俊彥怎麼啦?

他說:「還不是我媽,每天早晨在那裡叫叫叫,吵死人了。」

媽媽忍不住回應:「誰叫你早晨都不起床!」

「哪有...」俊彥一副又要作戰的防備姿態。

我將話題接了過來,和俊彥展開了以下的一場對話。

「俊彥...你很生氣呀!」

「對呀!」

「生誰的氣呀?」我以寧靜緩慢的語言進行。

「還有誰?當然是生我媽的氣呀!」

「因為她早晨叫你起床嗎?」我重複了語言,核對了他生氣的訊息。

「對呀!吵死了!」

「嗯!那你怎麼辦?」

「沒辦法呀!講不聽呀!」

媽媽這時候忍不住插話:「你才講不聽...」

是呀!當大人一味要孩子聽話,當孩子長大了,也會要別人「聽話」,眼前母子都要對方聽話。

「聽話」的教育歷史悠久,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經進入加速的年代,許多「聽話觀念」的弊病不斷衍生,但父母甚少自覺。

(示意圖非本人/Counselling@pixabay)
當大人一味要孩子聽話,當孩子長大了,也會要別人「聽話」。(示意圖非本人/Counselling@pixabay

我示意媽媽交給我對話吧!請她靜待一旁即可。接著我轉頭對俊彥,進一步的探索與核對:

「你後來有起床嗎?」

「有呀!」俊彥無奈的表示。

「有去上學嗎?」

「有啊!」

「俊彥呀!你喜歡上學嗎?」

「當然不喜歡呀!」俊彥仍舊很無奈。

「那你怎麼還去上學呀?」我從這點切入,是一個正向的好奇。

「沒辦法呀!我要考高職餐飲科,不去上學沒有畢業證書呀!」俊彥說得倒是很坦白。 (相關報導: 認真的老師最「自責」!原本認真教學的她,因學生一句話被憂鬱纏身,她哭訴著一切 更多文章

「俊彥呀!你還滿負責任的嘛!不喜歡上學,但是為了上高職餐飲科,你還願意起床上學呀?」問話聚焦在他的資源,這是正向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