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最後一堂課:15位哈佛商學院教授給畢業生的臨別叮嚀,每一個故事都值得深思

《記得你是誰—哈佛最後一堂課》紀錄了哈佛商學院教授最真誠的臨別叮嚀(圖/取自Unsplash)

假如你要把你生命中學到很重要的經驗或教訓,用故事告訴也許之後未必有機會再見的人,你會選哪些故事,以及你想告訴他的訊息是什麼呢?

《記得你是誰—哈佛最後一堂課》書中的十多個故事,來自哈佛商學院一個悠久的傳統,教授會在最後一堂課講述自己的故事,做為給學生的臨別禮物。教授們慷慨分享自己的人生體驗及想法,希望能夠給未必有機會再見的學生們最後的指導。

而我很喜歡的另一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同樣是因為哈佛的這個傳統而誕生的好書。

《記得你是誰—哈佛最後一堂課》是一本不斷再版的好書,在台灣也創下了銷售15萬本的佳績。不過我倒是最近才有機會讀了第一遍,想分享一下其中我特別有感觸的幾個故事:

寇夫曼教授的「一句話的份量」

曾經擔任企業總裁的寇夫曼教授分享了一個影響他日後領導風格的故事:在他剛升任總裁時,在看報表資料時注意到他們公司在相距不遠的兩個城市聖路易與堪薩斯分別有一個營業所,他想說「是因為那裡的業務特別繁忙嗎?或是有大客戶在那附近?」於是就順口問了一下負責的副總裁「能告訴我為什麼這兩個城市距離不遠但分別有一個營業所的原因嗎?」,結果一週之後,他發現公司公告提到堪薩斯的營業所被裁撤了,某人離職、某人轉調。

他很訝異,問了他的秘書「我上週才問了某某這兩個營業所的事,為什麼就關閉其中一個了?」,秘書「我想他們的解讀是你覺得這兩個營業所距離太近有點浪費,所以要縮減」「所以,如果我去吃午餐前問你『你覺得我辦公室油漆換成綠色會好看嗎?』,我吃完飯回來會發生什麼事?」秘書大笑「你會看到油漆工人已經把你的辦公室重新漆好了,正在收拾」

因為這件事,寇夫曼領悟到,握有權力的人也許只是隨口一句話,但是聽在其他人耳裡,也許造成的影響會是與他本意有很大落差,甚至是會傷害到人的。也因此他刻意將自己的領導與管理方式調整為營造能與員工直接對話的環境與文化。

上面這個故事我自己的延伸是,在網路社群裡,有眾多追隨者的網紅/意見領袖,其「一句話的份量」也並不等同於常人的,也許值得參考一下這個故事。

貝爾教授的「別參加校友會」

貝爾教授在他的最後一堂課卻要同學們不要回來參加校友聚會,為什麼呢?因為他看過太多學生因為太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不是在大公司上班?待遇如何?開什麼車、穿什麼、行頭是否光鮮,因而選擇了不一定是自己真心想要發展的職涯,甚至因而過了不快樂的一生。所以他提醒學生們—真正重要的不是與其他人比較,而是你自己真正想要怎麼樣的人生? (相關報導: 哈佛的學霸們,每天都讀書到凌晨四點半?他訪問無數哈佛學生,發現驚人真相 更多文章

他也分享了他自己的人生職涯策略:

1. 先認真思索自己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樣的報酬:花些時間認真思索工作中什麼是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才不會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完全走錯了。以貝爾教授自己為例,他希望在工作中能夠影響別人,獲得別人敬重,因此當教授就比其他選擇更能夠達成他的目標。

2. 不設限各種選擇的結果:如果你希望的「成功」只有「當上美國總統」,那麼成功的機率會相當相當低。假如你只能接受成功等同於「拿到OO大學的學位」「進OO公司」「擔任OO職務」,無形中也都限制了你的其他可能性,因此貝爾教授鼓勵學生們不要先為「成功」預設太多,積極的去探索。

3. 眼光放遠,人生是幾十年的事:我們都會急於有成,希望投注的心力很快能夠有所回報,希望可以贏在起跑點,但是貝爾教授提醒他的學生們,人生其實很長,不必急著在三年五年裡就達成人生所有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