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各國高調撻伐伊斯蘭恐同,反而可能在當地激起更多恐同逆流。
2022年12月18日,卡達世界盃足球賽落幕。這是首度由阿拉伯國家、中東地區舉辦的世足賽,對當地人民來說,別具象徵意義。然而,這同時也淪為世足史上最充滿爭議、最「政治化」的一次比賽。
比賽尚未開打前,卡達與國際足球總會(FIFA)就已經被負面新聞籠罩。趁著全世界鎂光燈聚焦在卡達的這個時刻,歐美各國強烈撻伐卡達對待移工、女性與LGBTQ族群的方式。
許多歐洲國家隊的隊員,包括英格蘭、威爾斯、德國、丹麥等,原準備配戴「One Love」彩虹臂章上場聲援LGBTQ團體,以抗議卡達政府──以及穆斯林國家──將同志關係視為非法行為、可被判監禁甚至死刑的法令。
爭議聲浪兩面襲來,迫使足總最終下令宣布配戴「One Love」彩虹臂章上場的球員將領「黃牌」,使得這些球隊最後不得不放棄臂章,畢竟球員若在一場球賽中被開出兩張黃牌,將會面臨被迫離場的處境。
2022年11月,卡達世界盃足球賽,移工議題受關注(AP)
可以肯定的是,藉由運動賽事與運動員的知名度來曝光與抵制侵犯人權之事,對世界的平權進步有益無害。卡達過去也屢遭國際人權團體點名,不論是在移工或者LGBTQ的人權議題上都理應積極改善。
不過,本文將討論的並非「卡達是否該因為侵犯人權而受到制裁」。彩虹臂章事件渲染出的另一大議題,是西方主流媒體如何推波助瀾、以「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視角再現與包裝一個伊斯蘭/阿拉伯國家。
身為前殖民母國的歐美列強,如何以雙重標準與選擇性正義,打著「性別平等」之名,行「粉紅清洗」之實?
本屆卡達世界盃,歐美各國政與國際主流媒體如何以帝國主義霸權、東方主義的角度,描繪和再現各項爭議事件?
選擇性正義:只有特定政治和人權議題才值得球員表態?
「賽場無政治」、「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的口號熟為人知,但事實上,運動賽事與政治早已無法分割 。
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體壇各界都嚴厲制裁俄羅斯。世界足總也決議,禁止俄國以國家名義參加同年3月底的世界盃資格賽,比賽中不能出現俄國國旗國歌,俄國球迷被禁止入場,許多歐洲隊伍也表態拒絕與俄國隊比賽。
過去在國家級和世界級的體育賽事中,也曾有許多運動員藉賽場的聚光燈來照亮人權議題,卻不是所有人的表態都會受到主流媒體讚揚,有人甚至被其代表的隊伍與國家「打入冷宮」。
2008年,埃及足球員阿布特卡(Mohammed Aboutrika)在賽中掀起上衣,亮出胸前寫著「我支持加薩」(I sympathize Gaza)的字樣,隨後收到黃牌警示。
(相關報導:
來自台灣的她,寫下主流媒體看不見的巴勒斯坦
|
更多文章
)
2016年,美國全國橄欖球聯盟(NFL)知名球員卡佩尼克(Colin Kaepernick)在九月比賽前演奏美國國歌時,單膝抗議警察暴力和種族歧視。除了遭到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痛批「不愛國」以外,隔年結束跟舊金山49人隊的合約後,一直未有球隊願意跟他簽約,已有六年沒有機會踏入NFL職業球場。
2018年,德籍土裔足球名將厄齊爾協同另一名也是土耳其裔的德國國家隊球員會見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此舉被公眾質疑對德國「不忠」。同年,德國在世界盃小組賽慘遭淘汰後,厄齊爾因為這起合影風波成為代罪羔羊,部分廠商更終止與他的合作。在國家隊效力九年、曾助德國在2014年世界盃奪冠的厄齊爾忍無可忍,退出國家隊。
2018年5月13日,德國土耳其裔球星厄齊爾(Mesut Özil)與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合照,使厄齊爾遭猛烈抨擊。記者發起#MeTwo運動,籲世人正視德國少數族群應擁有「兩種身分認同」的權利。(AP)
「在德國眼中,贏了,我就是德國人。如果輸了,那我就是外來移民。」厄齊爾沉痛表示。
之後加入英超球隊兵工廠(Arsenal)的厄齊爾,在2019年底於Instagram公開批判中國政府侵害維吾爾族人權,中共當局因此下令取消阿森納與曼城比賽的轉播,並封殺厄齊爾,球隊也立刻與厄齊爾劃清界線。隔年,厄齊爾被新上任的主教練冷凍,不再有機會出賽踢球。
厄齊爾的親身經歷,讓許多球迷為他抱不平。此次卡達世足賽中,大批球迷在德國對戰西班牙時舉著厄齊爾的海報,模仿德國國家隊以手摀嘴,無聲抗議德國的「雙重標準」。
這也讓許多人開始質疑,為什麼卡達受到的負面抨擊會如此強烈?
畢竟過去許多國際賽事都曾辦在充滿人權爭議的國家──如中國、以色列,即使兩者皆背負「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的指控,卻沒有像卡達一樣受到嚴厲的公審與抵制。
被消音的巴勒斯坦:誰的人權值得被報導?主流媒體的雙重標準
葡萄牙對戰烏拉圭時, 義大利職業足球員馬利歐(Mario Ferri Falco)身穿印有「拯救烏克蘭」、「尊重伊朗女性」的T恤,一邊揮舞彩虹旗闖進球場。(AP)
世界盃小組賽,葡萄牙對戰烏拉圭時, 義大利職業足球員馬利歐(Mario Ferri Falco)身穿印有「拯救烏克蘭」、「尊重伊朗女性」的T恤,一邊揮舞彩虹旗闖進球場。隔天,他的身影便出現在各大西方主流媒體的頭條新聞:大讚他「勇氣可嘉」,媲美過去劫富濟貧的「羅賓漢」。
同一個賽場中,聲援巴勒斯坦人權的旗幟飛揚全場時,卻被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主流新聞版面上再現。
這次世界盃,各國觀賽球迷、摩洛哥國家隊球員數度在贏球後秀出巴勒斯坦國旗,抗議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權,並反對阿拉伯半島諸國政府與以色列「正常化」外交關係。突尼西亞對戰法國時,一名球迷也高舉巴勒斯坦國旗闖入球場,一如馬力歐揮舞彩虹旗。
雖然這次世足賽出現大量聲援巴勒斯坦的聲音,不斷撻伐卡達侵犯人權的西方主流媒體卻沒有因此重視和報導巴勒斯坦人權問題,反而聚焦在以色列記者不受球迷歡迎的新聞,或用其他方式轉移焦點。
例如BBC新聞網刊登球迷拉著「解放巴勒斯坦」(Free Palestine)橫幅的照片時,搭配的文章竟是〈一名同志球迷在卡達的秘密日記〉,內容是這名球迷批判卡達「雙重標準」、允許巴勒斯坦國旗卻不允許彩虹旗出現。
2022年11月29日世足賽,卡達對上荷蘭的分組賽上,觀眾高舉寫著「自由巴勒斯坦」的巨幅旗幟(AP)
二戰以來,納粹大屠殺的歷史讓西方各國都十分畏懼被貼上「反猶主義」(anti-semitism)的標籤;加上國際政經角力下,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列強一直抱持親以色列、敵視中東國家的態度,即使聯合國和國際人權組織多次發布以色列違反國際法、犯下戰爭罪行的報告,各國都不敢輕易公開聲援巴勒斯坦。
此外,以色列政府的「粉紅清洗」(pinkwashing)已經操作了許多年──透過宣稱自己是「中東唯一的同志天堂」,以色列政府製作出一系列支持多元性向的宣傳,來掩蓋、甚至合理化對巴勒斯坦的武裝侵略與殖民。其所要引領的訊息便是:以色列政府是性別友善的,巴勒斯坦的傳統文化則壓迫性別,因此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殖民統治是有益的,是為了能夠解放與拯救穆斯林女性、推動性別平等。
「東方主義」式的媒體再現
LGBT人權的「普世價值」被主流媒體強調、聲援巴勒斯坦的聲音卻被消失──這樣的差別待遇之所以存在,也和911事件以來的意識形態對立,以及伊斯蘭世界長年被以「東方主義」的視角凝視有關。
自殖民主義興盛以來,西方殖民者便習慣用粗暴、野蠻、不文明等描述來記錄殖民地人民(如印度、中東地區),讓殖民母國的人們對遙遠的東方產生刻板印象。如今,在當代世界握有話語權、主導國際媒體的歐美國家,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傳播這些東方主義式的刻板印象,讓世人深信這些前殖民地人民,都是媒體再現的那種扁平樣貌。
2022年11月20日世足賽期間,卡達對戰厄瓜多,看台上的球迷高舉寫著「巴勒斯坦」的橫幅。(AP)
911事件發生後,更激化了二元對立的「西方/非西方」意識形態。國際主流媒體刻意將「恐怖主義」與伊斯蘭和穆斯林掛勾,閱聽眾在新聞、影視作品等大眾媒體上一再看見穆斯林、阿拉伯人與「恐怖份子」的強烈相關性。長期耳濡目染之下,閱聽眾一看見穆斯林,便會下意識聯想到恐怖攻擊。
這也是為什麼巴勒斯坦人民(組成以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族群為主,亦有少數基督徒)抵抗以色列殖民統治的行動,往往被連結到「恐怖主義」。
卡達世界盃期間,國際主流媒體的焦點不斷圍繞在勞工權益與性別平權議題,並反覆強調「中東/阿拉伯國家」與伊斯蘭宗教的反同立場。這些報導結合過去的媒體再現歷史,讓原本就對伊斯蘭文化有刻板印象、抱持反難民移民立場或白人至上主義的(親)歐美閱聽眾更加恐慌憤怒。
西方媒體報導卡達世界盃的方式,或直接或間接地牽動起西方/非西方世界之間殖民、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歷史糾葛,更反映過去幾世紀以來基督宗教派系與伊斯蘭世界相互抗衡的背景脈絡。
由媒體領頭,這些負面資訊不斷在社群媒體上渲染發酵,透過演算法盡情的散播,讓許多本已對於非白人、非基督宗教信仰者十分反感的社群加倍恐懼。過去十年來,歐洲各國極右派政黨崛起、反難民潮一次次爆發、英國脫歐反移民以及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等,都是操縱民眾排外恐懼所觸發的結果。
無法分割的公權正義、種族與性平議題
首先,我們必須先釐清,性別無法跟種族、階級等等其他社會議題的歷史脈絡切開來討論。
過去數十年來,後殖民女性主義者與黑人女性主義者所領導的平權運動強調,要了解女性主義與性別議題,就必須考慮「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除了性別之外,女性主義必須考慮到種族、性傾向、階級、國籍、宗教、殖民歷史等面向,且關心的對象並非只是女人,而是更廣泛的種/民族和弱勢族群,需要探討特定社會文化結構中,各種權力關係和壓迫機制之間的相互作用。
用以色列殖民巴勒斯坦的例子來說,知名黑人女權與人權運動者戴維斯(Angela Davis)曾解釋,以色列將自己包裝成一個所有女性與LGBTQ都享有平等的地方,但女性主義者與酷兒們之所以支持「抵制、制裁、撤資(以色列)」的運動(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 Movement) ,就是因為(被殖民的巴勒斯坦人的)公權正義與(巴勒斯坦女性及性少數的)平等人權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殖民統治下就像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監獄中,那麼爭論以色列國是否為「中東世界唯一同志天堂」便沒有意義。
當殖民國家打著「解放女性」、「性別平權」等口號行東方主義式的歧視,反而會在去殖民化的過程中,造成被殖民女性和性少數難以在「爭取國家主權」和「推動性平運動」的夾縫之間爭取自己的權利。
法新社也曾報導,部分社運人士和中東各地的LGBTQ團體表示,這次歐美各國槓上卡達與足總,透過高調撻伐伊斯蘭恐同來包裹東方主義,反而可能在當地激起更多恐同逆流。
性別平權與女性主義的真諦,是拒絕任何具有種族歧視、種族優越的政治意識形態。只要有任何人或族群仍是被壓迫的,這個世界就無法達到真正的公平正義。因為性別平權與解放女性的任務,必須與其他族群的解放與自由平等人權共同邁進才能達成。
此次卡達世界盃,在西方國家與主流媒體用放大鏡撻伐卡達與穆斯林國家之際,我們是否也可以思考如何有效、持續地以多元交織性的女性主義觀點、去東方主義的角度,支持「所有人群」的平權之路?
所有人群,包含在卡達的移工、LGBTQ團體;包含在以色列殖民下的巴勒斯坦人;包含在種族歧視中被槍殺的非裔美國人;包含歐洲反難民潮中,為了求生必須鋌而走險、非法偷渡而喪生的難民們。
(相關報導:
來自台灣的她,寫下主流媒體看不見的巴勒斯坦
|
更多文章
)
一如戴維斯所說:「公權正義、種族與性平議題是不可分割的。」(完)
2022年11月19日世足賽期間,在卡達首都杜哈街頭,女性揮舞巴勒斯坦旗。(AP)
我們歡迎各種形式的合作可能,歡迎您將各種合作想法,EMAIL 至以下信箱:hello@sehseh.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