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台灣的她,寫下主流媒體看不見的巴勒斯坦

《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作者王冠云。(受訪者提供)

「當我看到以色列士兵的時候,我會緊張,那時候我才理解,原來我已經不是一個中立的人了。」

「巴勒斯坦的人是沒有機會體驗什麼叫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因為他們一直都活在那個創傷經驗裡面。」王冠云如此說道。

巴勒斯坦,一個與台灣相隔逾8000公里的小國,每次躍上新聞版面,必定和以色列連在一起。在主流媒體的報導中,除了「中東火藥庫」的稱號和戰爭場景,巴勒斯坦當地人如何生活、他們的處境如何,卻很少被提起。

為此,來自台灣的王冠云決定為巴勒斯坦人作傳。

在那裡,王冠云遇見了9歲的巴勒斯坦公民記者珍娜、年逾花甲的巴勒斯坦女性社會運動者奈拉,以及後來成為她丈夫的睿理──在今年出版的新書《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以色列殖民、種族隔離下的抵抗與希望》裡,王冠云記述了那些主流媒體照不到的人們如何為巴勒斯坦的人權抗爭,同時也記述自己如何從旁觀的見證者,成為半個局內人。

故事的開始:阿富汗不說阿拉伯文

今年31歲的王冠云是以巴關係研究學者,也是跨國自由記者。她有一張稜角分明的臉,說話的神態流露一種勇往直前的倔強。她坦承,踏上巴勒斯坦做記者實是誤打誤撞。

大學入學面試時,18歲的她對阿拉伯語系的教授脫口說出:「我想當戰地記者。」為什麼想當戰地記者?面試教授問她。她說,因為她想要去阿富汗──後來王冠云才知道,阿富汗根本就不說阿拉伯文。「可是當時老師沒有戳破我的無知,就說:『好啊,妳很勇敢,就試試看吧,歡迎來阿語系。』」回憶當年天真無知的自己,王冠云忍不住大笑。

王冠云就讀大學期間,正逢2010至2012年的阿拉伯之春,大規模示威和武裝革命席捲北非和阿拉伯半島;當時,她無意間看到一則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非會員觀察國的新聞,引發她的好奇:為什麼台灣長久以來沒有辦法進入聯合國,但是巴勒斯坦這個小小的國家卻可以成為觀察國?

同樣是有主權爭議的小國家,生在台灣的王冠云,第一次注意到了巴勒斯坦。「我記得很清楚,我在看巴勒斯坦人民起義的故事時,就覺得這群人這麼絕望,為什麼他們還一直努力抗爭?⋯⋯我很想去看看他們為什麼這麼堅持他們的理想。」

自由寫作者王冠云前往巴勒斯坦,紀錄當地人的真實生活。(受訪者提供)
自由寫作者王冠云前往巴勒斯坦,紀錄當地人的真實生活。(受訪者提供)

帶著這份對阿拉伯世界的好奇,王冠云在大學畢業後進入報社的英文報紙部門,每天的工作就是選頭版、編譯國際新聞。

那年,時逢以巴衝突升溫,她向主編報題,希望將巴勒斯坦的新聞放在頭版,主編總回「這個每天都在發生,不重要」。當時,報紙主編揀選新聞的標準是「台灣的讀者有沒有興趣」、「廣告商會不會喜歡」,而只要是兩岸、歐美大國相關的新聞,總是被放在頭版。

但反骨的王冠云當然不輕言放棄。「後來我跟排版的人都很要好,所以呢,主編不讓我碰頭版,我就去選一張stand alone的照片,跟排版的人說我想要把這個放在頭版,下面寫『see page幾』這樣。」

「這是我的一個小心機,對抗主編的方式。」她俏皮地說。 (相關報導: 藏人作家唯色:我在自己的故鄉流亡,不願寫無關痛癢的事 更多文章

離開第一份工作後,王冠云負笈英國就讀研究所。這一年,她學到了許多關於戰爭、衝突、人權的知識,並決定動身前往巴勒斯坦,親自見證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