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德專文:美國、台灣和華府的戰略模糊政策

美軍驅逐艦穿越台海。(取自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官網 )

近幾年來,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顯著升高。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台灣海峽兩岸可能發生的衝突,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儘管美國的官方政策一直是「戰略模糊」,但是近來美國防衛台灣的承諾已出現更多不確定性。 雖然北京在台灣問題上保持一貫的政策, 華府似乎有意改變其公開立場, 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正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

如果美國和中國爆發戰事,則戰場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在1972年美國與中國的聯合公報中,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儘管如此,華府重申美國對於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注。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的官方政策一直是「戰略模糊」,這表示華府不會承諾在中國對台動武時去防衛台灣。

然而,伴隨這種戰略模糊的是,華府一再重申:它反對北京或台北單方面改變現狀。也就是說,美國要嚇阻中國入侵台灣,同時要防阻台灣宣布正式的法理獨立。這一政策被描述為雙重嚇阻,旨在防止台灣海峽任何一邊單方面改變現狀。近來,美國似乎改變了政策。當被問及如果台灣遭到攻擊,美國是否會協助防衛台灣時,拜登總統至少有四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有此承諾。然而,他的聲明後來每次都被他自己的政府官員「撤回」(“walked back”),他們聲稱美國官方政策其實並沒有改變。

顯然,出現這種情況並非拜登「口誤」,而是刻意推動華府的戰略模糊政策。拜登的話給人們的普遍印象是,向台灣傳達支持和對中國表示警告之意。他對記者所提問題的回答很簡短,而且沒有詳細說明美國將如何干預。當然,這些事件在北京已引起極大的困惑和沮喪,北京官員認為美國片面改變了它自己早已宣布的政策,這樣一來違反了華府與北京的正式與非正式的諒解和承諾。

華府的政策可謂是「延伸式嚇阻」(extended deterrence)。延伸式嚇阻旨在保護盟邦或附庸國免於遭到第三者攻擊。相較於延伸式嚇阻,直接嚇阻(direct deterrence)旨在防止對手攻擊自己的家園。顯然,一個國家若實施延伸式嚇阻,會比實施直接嚇阻需要更加可信的承諾。很少有人會質疑一個國家會有抵禦外國侵略本土而戰鬥的決心。然而,比較值得懷疑的是,它是否有能力和意願去捍衛其盟邦或附庸國,即使自己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台北和其他首都不需要被提醒,美國對於在西貢和喀布爾的友好政府的支持,或是對於在敘利亞北部的庫德人等盟友的支持,後來發生了什麼事。要緊的是,延伸式嚇阻要求實施這一政策的國家,積極展現其可信度和決心,履行保衛其盟邦或附庸國的承諾。 (相關報導: 揭仲觀點:共軍真能在2027年具備武統台灣的能力嗎? 更多文章

從表面上看,戰略模糊政策和這個要求是矛盾的。戰略模糊政策實際上是說,如果台灣受到攻擊,美國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援助台灣。真正堅定捍衛其盟邦或附庸國的國家,不會說自己可能會、也可能不會捍衛受其保護者。設想一下,如果我想阻止一個陌生人攻擊我的配偶,我會揚言如果他膽敢碰她,我一定會揍他。我不會說我可能會揍他。任何真誠地許了諾的捍衛者,永遠不會說這種話。戰略模糊削弱了華府對台灣承諾的可信度。儘管這個政策給了華府最終決定不干預的迴旋餘地,但在北京、台北和其他國家當局的眼中,這個政策也使美國的意圖更加令人懷疑。用政治學家的話來說,嚇阻涉及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binary choice):明確承諾,或是不承諾;在兩者之間沒有「如果」和「但是」等限定條件的餘地。任何不夠明確的承諾,都會損害國家執行嚇阻政策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