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綿綿無絕期,巴勒斯坦人的抗爭與悲情

2021年5月,以色列空襲、砲轟加薩走廊,巴勒斯坦人生離死別(AP)

「締約國選擇的未來,能夠讓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穆斯林、猶太人與基督徒共同生活、共同祈禱、共同逐夢,共享和諧、社群與和平。」

2020年9月16日,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

美國前總統川普最自豪的外交政績,莫過於在他大力推動之下,以色列先後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蘇丹與摩洛哥4個溫和派阿拉伯國家締結的《亞伯拉罕協定》(Abraham Accords)。川普政府聲稱這幾項協定可以讓中東走出戰亂頻仍的百年困局,而關鍵就在於將巴勒斯坦議題、巴勒斯坦人邊緣化,從此消弭以色列與泛阿拉伯世界「大和解」的障礙。

如果台灣「川粉」還相信川普及其外交團隊會同情弱勢對抗強權、力挺民族自決獨立,不妨看看他們是如何對待巴勒斯坦人。

川普如何對待巴勒斯坦人

川普的「以巴政策」等於「以色列政策」,無條件褊袒極右派民族主義者、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無所不用其極打壓巴勒斯坦人:認可耶路撒冷(Jerusalem)是以色列首都、縱容以色列以屯墾區蠶食約旦河西岸(West Bank)、揚棄巴人獨立建國不可或缺的「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斷絕對巴人的經濟援助、關閉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在華府的代表處。

《亞伯拉罕協定》則是川普對巴人的最終踐踏,以經濟、軍事與外交利益勸誘阿拉伯國家:巴人的困境不是它們的責任,連巴人自己都只能逆來順受,巴人問題交給以色列處理即可。

2021年5月,巴人以血肉之軀、土製火箭與斷垣殘壁,以色列則祭出安全部隊與飛彈砲彈,證明川普的冷酷麻木與阿拉伯國家的短視愚昧。

巴人第三次大起義

1948年以色列建國,約70萬巴人淪為難民;1967年六日戰爭(Six-Day War),以色列併吞巴人聚居的東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巴人與以色列的關係陷入暴力血腥的惡性循環。1987至1993年間與2000年至2005年間,以色列的巴人兩度揭竿而起,史稱第一次與第二次「大起義」(Intifada),付出逾5000人死亡的慘重代價。如今,有不少論者認為,今日巴人正在進行「第三次大起義」。

大起義從東耶路撒冷開始延燒,當地的「舊城」(Old City)身兼猶太教、基督教與伊蘭教的聖地。宗教信仰與民族認同相互糾結,讓東耶路撒冷成為以巴和談的「死穴」之一:猶太人民族主義者視之為「以色列與耶路撒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推動獨立建國的巴人卻滿心期望要定都於此。

2021年5月13日,穆斯林開齋節(Eid al-Fitr),東耶路撒冷的岩石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 Mosque)(AP)
2021年5月13日,穆斯林開齋節(Eid al-Fitr),東耶路撒冷的岩石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 Mosque)(AP)

東耶路撒冷,宗教聖地等級的火藥庫

東耶路撒冷居民以巴人居多(佔6成),但社經地位長期受到打壓;猶太人民族主義者想方設法移居當地,在以色列政府支持之下建立屯墾區,矢言要讓整個耶路撒冷成為一個「猶太人的城市」,巴、猶兩大族群的摩擦衝突長期升溫,並在今年再次超越臨界點。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領導人化身「超級傳播者」,國家從「世界的藥局」變成「世界的病房」 更多文章

今年4月中旬,穆斯林齋戒月(Ramadan)開始,耶路撒冷警方加強管制舊城「遠寺」(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周遭地區,禁止巴人在每天日落之後(禁食結束)聚集,怨怒與衝突日益升高。5月,以色列最高法院預定宣判一樁纏訟數十年的「房地產官司」,結果很可能是「謝克賈拉」(Sheikh Jarrah,位於舊城北邊)地區的多個巴人家庭遭到強制遷離(迫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