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拜登百日維新,傳承羅斯福「大政府」、詹森「大社會」

美國總統拜登28日晚間發表國會聯席演說,他身後的是參眾兩院議長賀錦麗與裴洛西。(美聯社)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位總統,面對史無前例的經濟大蕭條危機,他矢言要以史無前例的速度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短短100天之內(3月4日─6月11日),羅斯福政府讓國會通過了76項法案,其中15項攸關重大國政,包括整頓銀行體系、建立存款保險、廢除金本位制度、推出大規模就業方案、推動電力基礎建設等等。

簡而言之,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以執政百日啟動了徹底改變美國經濟與社會的「新政」(New Deal);當然,前提是他領導的民主黨在國會參眾兩院掌握壓倒性優勢。可想而知,羅斯福頗以「百日維新」自豪,不僅如此,他還開創先例,在他之後的歷任美國總統──從杜魯門(Harry Truman)到拜登(Joe Biden)──都必須在就職滿百日之際接受檢驗,同時為自己的總統生涯「定調」。

拜登的成績單:11項法案,內政先行、經濟先行

拜登的百日在4月29日來到,他提前一天召開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交成績單」,顯然頗有自信。與88年前的羅斯福相較,拜登上任時同樣面臨百廢待興的危機──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受疫情重創、種族歧視與仇恨暗潮洶湧;同樣是從白宮到國會「完全執政」;但民主黨的國會優勢遠遠不如羅斯福時期(眾議院只比共和黨多6席,參議院須靠副總統的關鍵票),因此拜登能在橢圓形辦公室(Oval Office)的堅毅桌(Resolute desk)簽署11項法案,已屬難能可貴。

雖然世界各國(包括台灣)密切關注新政府的外交政策,不過承平時期的美國總統必然是內政先行、經濟先行。拜登最受肯定的政績是對抗新冠疫情,他全力加速疫苗生產與接種,百日之內施打了2億劑,輔以強化病毒篩檢與強制戴口罩等公衛法規,終於讓美國走出疫情幽谷。

此外,美國重返世界衛生組織(WHO),再度成為全球公衛事務領導者,以實際行動抗衡中國的「疫苗外交」,對於疫情變本加厲的印度、南美洲等地區而言,也是一大福音。

振興美國經濟,對抗氣候危機

隨著疫情緩解,加上拜登與民主黨力推過關的1兆9000億美元(新台幣54兆元)經濟振興方案,讓今年第一季經濟(GDP)繳出成長1.6%的佳績,就業市場的情況也持續好轉,申請失業救濟的民眾持續減少。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預測,今年美國全年經濟成長率上看6.5%。

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引發的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危機,對反智、反科學的川普(Donald Trump)與共和黨而言,是個不存在的議題。但拜登帶領美國重返《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承諾以2005年為基準,到2030年時減排溫室氣體50%。除了為人類的永續生存盡一份心力,拜登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更著重於創造就業機會。拜登29日的國會演講連提43次「就業」,可見其用心。 (相關報導: 百日維新》拜登執政第一份「里程碑」民調成績單出爐!亮點與痛點一覽無遺 更多文章

共和黨法寶:阻擾議事 拜登法寶:行政命令

當然,拜登的百日「蜜月期」也有不少挫折。美國的移民議題原本就非常棘手,拜登上台後揚棄川普封鎖美墨邊界不人道政策,但也導致非法移民潮高強度湧現,讓新政府措手不及,釀成危機。至於美國移民法規的全面改革,民主黨掌控的聯邦眾議院雖然已通過兩樁法案,但在參議院的前景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