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椒專欄:女性議題如何讓她們成為中國的「反賊」?

2022年12月4日,中國駐倫敦大使館外,一名戴著習近平面具的抗議者。(AP)

女性議題和極端封控措施、事業躺平的流行文化興起、「潤學」橫行並列,都是過去數年中國社會氣氛的重要部分。

2022年11月下旬,以一樁發生在新疆烏魯木齊的居民樓火災為導火索,中國境內多個省市出現了民眾街頭集會,抗議長時間嚴苛的防疫政策。儘管從人口比例上看遠遠不算大型,這場在中國一些城市中數百到上千人不等的抗議潮也引發了世界的關注。

外界開始討論,過去數年,面孔日漸被極端民族主義青年所代表的中國民眾,為什麼「突然」發聲;而抗議中出現了各種取態的政治訴求口號,以及在境內抗議兩三日內迅速被官方壓制之後,境外各大城市的中國留學生、青年移民不斷繼續發聲的漣漪,也讓觀察者發問,這些抗議何去何從,會否變成更持續的浪潮。

事實上,這些浪潮並非突然發生。當然,大部分民眾是因為實際的生活困苦而表達不滿,但假如我們要討論那些更引起外界關注的少數「進步」訴求,當中可以聊的其實很多。

如果對於互聯網的海外簡體中文社群有所觀察,大概能留意到,至少從2020年上半年開始,在疫情剛發生不久,一個年輕留學生背景的海外「反賊」網上社群就在逐漸形成。這個社群從誕生至今,人並不算多,但可以看見清晰的脈絡:隨著李文亮悲劇、「潤學」發展、上海封城等一次次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事件,這個社群逐漸發展,建立了一定影響力。

他們明確地以反對獨裁、呼喚民主和自由為主要訴求,活躍於年輕人使用的 Instagram、Reddit 等,有自己的關注議題、視覺風格、語言氣質,明顯區別於早年活躍在 Twitter 簡體中文圈的的老一輩中國民運移民、流亡人士。

在這一兩年間,歐洲各國、北美、澳洲各地大城市的公共空間,也不時看見青年留學生組織的中國相關議題的活動。包括海外六四紀念,聲援豐縣鐵鍊女、與海外香港人一同集會等,乃至呼應後來的北京四通橋事件。他們也關注烏克蘭、伊朗等海外議題,在11月全球的同志遊行中也有簡體中文青年民主派社群的身影。只是這些聲量還未大到引起外界的關注。

因而當白紙抗議在國內國外相互呼應地爆發時,出現較為進取的口號其實並不令人意外。這種聲音一直存在,並且形成自己鮮明的特點。

她們的覺醒和行動

2022年11月29日,聚集在中國駐紐約領事館外的抗議者,可以見到許多女性面孔。(AP)
2022年11月29日,聚集在中國駐紐約領事館外的抗議者,可以見到許多女性面孔。(AP)

其中一大特點就是這個社群鮮明的女權主義色彩。早在今年稍早的一些海外集會影像中,明確看到女性參與者是大多數,有些場合的口號喊聲也明顯地以女聲為主。而這批公民社會的參與者也具有一些女性主義特點:關注的議題上,他們的關注點與女權主義者的關注事件有不少重合,例如鐵鍊女事件、弦子案等中國 MeToo 案件、性少數權益等;集會的發言特色上,以呼籲、共情、分享為主,限制長篇大論的說教。 (相關報導: 一個普通中國學生的自述:在白紙以前,我們心裡都有一團煙 更多文章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最近社群中提出的「如何共建女權和不厭女的集會公共空間」、「在民主運動和抗議活動中,男性能為支持女權主義和性別多元群體做什麼」這類討論,並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訴求:尊重女性和性別多元群體在公共空間的表達,不默認自己能代表其他人,不使用「X你媽」等攻擊女性和厭女色彩的表達,不詆毀女性形象和女性氣質(例如「竟無一人是男兒」等),不使用居高臨下的語氣對待上述群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