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官媒15日報導,名為「火星-12型」的新型飛彈在14日的試射中精準擊中787公里外的目標區,飛行高度達到2111.5公里後,也克服了重返大氣層的操控瓶頸,更確認了攜帶核彈頭的能力。專家認為,火星-12型若採正常角度發射,射程已可涵蓋阿拉斯加與夏威夷。再給北韓一年時間,美國最擔心的「核彈頭洲際彈道飛彈」恐成北韓標準軍備。



雖然對北韓態度較為和緩的文在寅剛剛入主青瓦台,北韓自己的對外經濟部部長金永在也正在北京參與一帶一路論壇。但北韓仍在14日清晨進行飛彈試射,該枚飛彈最後落入日本海,中俄日韓等鄰國雖高度關注,但包括美軍在內,沒人搞得清楚這枚飛彈的型號與諸元。
北韓官媒:試射大成功!
北韓官媒朝鮮中央社15日報導,這枚飛彈是北韓最新研發的地對地中長程彈道飛彈「火星-12型」,而且可以搭載「大型核彈頭」,領導人金正恩也親自到場視察,並且取得「大成功」。朝中社宣稱,北韓已經可以直接打擊美國本土與太平洋美軍基地,美國倘若再輕舉妄動,將遭受「史上最慘重的戰禍」。


根據朝中社說法,這枚「火星-12型」在14日的試射中一共飛行了787公里,與美日韓監控所得的「800公里左右」相去不遠。值得注意的是,北韓方面宣稱「火星-12型」以最大仰角(90度)發射,以免對鄰國造成危害,最大飛行高度為2111.5公里,對於飛彈的導航、結構、加壓等系統進行充分驗證,同時克服了重回大氣層的末段操縱瓶頸,也確認了核彈系統的作動精度。
專家:調整發射角度,射程恐涵蓋美國
日本《產經新聞》引述自衛隊官員說法,稱北韓14日試射的「火星-12型」如果調整發射角度,可能美國部分領土就會進入飛彈射程,金正恩最想要的洲際彈道飛彈可能僅剩一步之遙。川普曾放話「北韓絕不會取得核彈與洲際彈道飛彈」,但現在看來金正恩幾乎已經兩者皆具。


《產經》分析,北韓去年6月試射的「舞水端飛彈」(火星-10型)曾達到1000公里左右的飛行高度,今年2月的「北極星二型」飛行最大高度為550公里,這次的「火星-12型」則超過2000公里是因為採「最大仰角發射」。如果改採正常射擊仰角,射程恐超過4000公里,距離朝鮮半島三千多公里的關島可能也會被涵蓋在射程內。


不具名的自衛隊將官對《產經》表示,「火星-12型」若採普通仰角發射,將飛越日本列島上空、朝美國本土方向飛去。可能是北韓不想過度刺激美國,所以才會採最大仰角發射。至於北韓若要打擊日本的美軍基地,只需射程1300公里以上的飛彈,發彈後大約10分鐘就可擊中目標。「火星-12型」14日飛行了30分鐘才落入日本海,是因為採高角度發射所致。
#NorthKorea #Trump Musudan Mid-Range Missile pic.twitter.com/XKv2uI2cQs
— Ben Jones (@benjones1k) 2017年4月20日

韓媒《東亞日報》15日引述《38 North》說法,同樣認為「火星-12型」的實際射程約在4500公里左右,可以直接打擊關島的美軍基地。《華盛頓郵報》則引述美國火箭專家席林(John Schilling)的說法,認為北韓只需要再一年左右,就可以發展出成熟的洲際彈道飛彈技術。不過《朝鮮日報》稱,「火星-12型」若以30至45度的通常角度發射,將可打擊5500公里以外的阿拉斯加,根本已經是一枚射程超過5500公里的洲際彈道飛彈。
火星-10與火星-12有何不同?
火星-12雖然是首次出現在北韓官媒,但「火星-10型」其實早就為世人所知。一般西方媒體常見的「舞水端飛彈」(Musudan,韓語為무수단),北韓官媒的正式名稱其實是「火星-10型」,不過西方第一次在衛星照片發現該型飛彈是在舞水端里,北韓又遲遲沒有公開的相關說法與資料,所以才會被西方直接命名為「舞水端」。北韓去年才開始密集試射「火星-10型」,直到6月22日才取得飛行高度1000公里、水平距離400多公里的成果,當時朝中社宣稱成功檢證了「重返大氣層時的彈頭耐熱性與飛行安定性」。

從飛彈名稱來看,「火星-12」似乎是「火星-10」的後繼型號,從飛行數據看來「火星-12」也有顯著進展。不過《38 North》認為「火星-10」改良自前蘇聯的潛射彈道飛彈R-27 Zyb,「火星-12」的外型則與曾在2012年閱兵時亮相的KN-08(或稱勞動-C、火星-13)更為相近,但飛彈技術很可能還是移植自R-27 Zyb。不過「火星-12」的體型明顯比KN-08小上一號,火箭專家席林認為,北韓可能是要節省測試成本、也可能是避免過度刺激美國,所以才會以這種方式進行試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