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為期3個月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分組會議即將進入尾聲。上個月底,以討論檢察官定位及檢察體系改革的第3組委員,有2人相繼退出,1人揚言跟進,法官論壇及檢察官改革協會也有呼籲其代表退出的聲音,這個風波目前沒有持續擴大。對於他們主要以質疑「遊戲規則」為由退出,其他委員有不同的觀察。
林鈺雄、陳重言相繼退出
林鈺雄28日受訪指出,他自2月底與會來,雖對會議進行有質疑,但仍很努力開會,也試圖為相關爭議及問題提出解套方案,例如,外界質疑籌委會「黑箱作業」、「綁人、綁議題」,他因此呼籲籌委會公開所有推薦人選及蒐集議題過程;又例如,對於人民有感的議題被籌委會刪除,包括死刑、食安,他也呼籲重新納入,而顧及開會時間有限,其餘不太重要的就刪除。
林鈺雄說,為了能說服自己繼續留下來開會,「我努力了4次」,但主事者沒有正面回應,還指控他破壞司法,他覺得會再開下去完全沒有意義。
為檢察官定位阻撓議事 林鈺雄喊冤
對於外界指他對議事進行的意見是為阻撓檢察官定位問題的討論,林鈺雄說,他20多年來主張檢察官是司法官的立場從沒變過,他不贊成國是會議討論這項議題,因為這不是人民有感的議題,而如果想把檢察官的地位改為行政官,要先跟專業團體溝通,先在專業上形成有力論述後再拿來國是會議談,跳過專業而想在國是會議利用政治力量改變,「這很荒唐」,也不會有結論。
第4組欲提案檢察官定位 陳瑞仁不想議題被搶走
不過,多位第3組委員認為,檢察體系變革的議題,確實是爭議根源。首先,就檢察官定位的議題,第3組依法務部建議,將此議題排入4月12日會議,討論順序排在評鑑的議題後。據指出,瞿海源事先已先與法務部參事陳瑞仁談好,不要變更議程,免得又浪費時間,沒想到,陳卻提案要求先討論定位,原因就是張靜要在4月14日的第4組會議提案,陳不希望這議題被第4組搶走。
(相關報導:
大法官會議曾解釋檢察官是司法官?司法院高層打臉法務部
|
更多文章
)
瞿海源事先已先與法務部參事陳瑞仁(見圖)談好,不要變更議程,免得又浪費時間,沒想到,陳卻提案要求先討論定位。(取自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轉播畫面)
張靜1日受訪指出,他4月初就已提案要討論檢察官定位,因為這與該組討論的審、檢分流議題有關,只是因為討論時間不及,他才一再順延提案;此外,他也聽說,法務部原本根本不想在第3組討論檢察官定位問題,因為他的提案可能會放到4月14日的會議上討論,陳瑞仁聽到風聲,才在4月12日提議變更議程。
楊雲驊不滿人民評鑑法官、檢察官 投書媒體
對於楊雲驊的投書,有委員說,楊的不滿明顯是針對第3組通過讓人民可以直接請求對法官、檢察官進行評鑑的決議。根據現行制度,法院、檢察署或律師公會可聲請評鑑,人民必須透過特定團體,目前大多是透過民間司改會。
對於楊雲驊的投書,有委員說,楊的不滿明顯是針對第3組通過讓人民可以直接請求對法官、檢察官進行評鑑的決議。(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根據會議記錄,當天此案有11票支持,楊雲驊和林鈺雄都堅決反對。在討論過程中,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常務董事、醫師廖英藏發言表示支持,他說,人民可以直接投訴醫生,為何不能讓人民直接投訴檢察官、法官?他的發言也引起好幾位非法律人委員的呼應,投票結果,剛好過半通過。
檢察體系改革 要在非法律人支持才能通過
關於檢察體系改革的問題,提案人尤伯祥2日受訪時指出,1999年全國司改會議曾作出多項決議,檢察官應定位為行政官,當時也獲得多數支持,但當時的法務部長葉金鳳行使否決權,推翻決議,可見司改由法律人關起門討論,是永遠不會有結果的,第3組決議讓人民直接投訴檢察官、法官,評鑑機制才能受人民信賴,這是該組最重要的決議,也是在非法律人支持下才通過。
關於檢察體系改革的問題,提案人尤伯祥2日受訪時指出,1999年全國司改會議曾作出多項決議,檢察官應定位為行政官,當時也獲得多數支持,但當時的法務部長葉金鳳行使否決權,推翻決議。(資料照,陳明仁攝)
有幾位委員認為,退出國是會議的委員,不斷在「埋梗」,藉由各種理由打擊國是會議的正當性,意圖把國是會議搞臭,讓政府最終不敢貿然推動會議的結論,因為國是會議通過的改革方案,都將衝擊到部分人的利益和權力。
徵詢時即知道規則 「不如一開始就不要答應」
有委員說,委員在被徵詢要不要參與國是會議的時候,就已知道這些遊戲規則,到了分組會議都開了超過2/3,才又質疑,不如一開始就不要答應。
面對有委員退出引發的紛擾,第4組委員、台南地方法院法官陳欽賢日前曾在臉書發文指出,有代表NGO的委員問他會不會退出,他說:「不會」。而他沒說的是,就算其他法官都退出(這不可能發生),他也不會退出,「跟這群人努力,是我的榮幸,如同跟值得尊敬的法官夥伴同庭審判一樣」,無論那位NGO委員相不相信,「我都要跟他們一起完成我們對自己共同的承諾」。
台南地方法院法官陳欽賢日前曾在臉書發文指出,有代表NGO的委員問他會不會退出,他說:「不會」。(資料照,甘岱民攝)
陳欽賢1日受訪時指出,國是會議討論的議題、作成的決議,都與社會對法官的不信任有關,且信任度可以說低到非常「淒慘」,這個發現是他的最大收穫,他非常希望有一天,「社會和人民能信任我們」,所有能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他都願意嘗試,他也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所改變。
陳欽賢:國是會議了解問題並判斷,本來就有風險
陳欽賢指出,保守是司法的特性,而司法很多問題都存在已久,要國是會議委員利用3至4個月的時間,了解這些問題,並做出正確判斷,本來就是有點風險;再加上國是會議的決議,包括例如對法官晉用、評鑑、淘汰的改革等議題,都對現狀衝擊很大,法官會有疑慮,「我覺得是合理的」,因為法官握有國家權力,這些風險影響的不只是法官,也是整個社會。
陳欽賢說,他一開始就猜,他可能會被推薦參加國是會議,因為他的想法和多數的法官都不一樣,當他真的被推薦後,他就認為,「也許是他們(司法院)想要改變」,才會找他去參加,而他也是願意冒風險的人;他相信,社會對法官的不信任已經到了谷底,「任何改變都有可能是機會」。
李明鴻:會議是讓法律人和非法律人溝通的很好平台
第5組委員、台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法官李明鴻5日受訪指出,他在該組主要負責「兒少與性別友善司法制度檢討」工作小組,在這2個多月以來,除了2週1次的正式會議,也開過大約4至5次的工作小組會前會,要研讀很多資料,討論的議題範圍很廣泛,各部會也都提出報告,確實要花很多時間。但他認為,這個會議是讓法律人和非法律人溝通的一個很好的平台。
(相關報導:
大法官會議曾解釋檢察官是司法官?司法院高層打臉法務部
|
更多文章
)
委員李明鴻認為,這個會議是讓法律人和非法律人溝通的一個很好的平台。(資料照,盧逸峰攝)
李明鴻指出,同組的非法律人有各領域的專家,他們提出的意見,很多是他平常沒有注意到的觀點,透過討論,他也更了解為何外界對司法有那麼多批判;同時,他也就有些因法官依法裁判義務而造成的誤解,向委員說明,澄清誤解,他會繼續開會,因為他認為,對司法體系來說,這個平台是可以發揮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