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韓國瑜喚回中間選民之內政篇─「右傾汪洋」中的「左傾孤帆」

蔡英文的私德也是不堪聞問,我列出眾所周知的其中三件:「小case」、「博士門」和「玩弄扭曲民主機制」。(資料照,蔡英文競辦提供)

總統選戰打到現在,韓國瑜對中間選民號召乏力是不爭事實,為何如此?如何挽回局勢?探討這些,讓我們先從「何謂中間選民」開始。

三大政治板塊,兩個分野基礎

「中間選民」是相對於綠營和藍營而言的,綠、中間、藍,這大致構成臺灣選民的三大政治板塊。這三個政治板塊按什麼規則界定分野?他們分別自我定位的思想基礎是什麼?搞清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直接和本文主旨 —— 如何喚回中間選民 —— 有關。

闡明這一點,最簡便精煉的思想工具,筆者認為即是「價值VS身份」理論,可參考刊在本網站的《解讀臺灣政治﹕身份政治VS價值政治》。簡言即是,無論是應付身邊日常生活,抑或處理國家國際政治事務,我們通常遵循兩種思維模式:不是「身份導向」,便是「價值導向」。這兩個思維導向,便是形成臺灣三大政治板塊的兩個思想基礎:形塑藍、綠兩個政治板塊的,是「身份導向」,形塑中間選民的,是「價值導向」,具體形態如下:

藍綠的對立,導因於對「中(華民)國」之「身份」的認同分歧。凡認同「中(華民)國/中國人/中華文化」之「身份」的,即歸入藍營,凡不認同「中(華民)國……」,只認同「臺灣(國)/臺灣(國)人/臺灣文化」之「身份」,要「去中國化」的,便是綠營。

「中間選民」正相反,他們並不執著於「中(華民)國」或「臺灣(國)」的特定「身份」,他們在意的是「價值理念」。所謂「價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待周遭個人時,是以「德」與「才」來體現的,兩者俱全的叫做「德才兼備」,是理想的「價值」。評判一個政黨、一個政府的「價值」,我們的標準其實也不脫「德/才」的概念,「德」,是「政風」;「才」,是「政策」。每次選舉,中間選民都按他們的「價值理念/德、才/政策、政風」標準檢驗藍綠,選擇他們中意的政黨或候選人,可以這次投藍,下次投綠。由於如此地「藍綠不定」,可藍可綠,兩邊「逢源」,他們才成為「中間選民」。由此可見,爭取中間選民,一定要從「價值」,即「政策/政風」入手。

臺灣文化環境:一片「右傾」的汪洋裡飄著幾葉「左傾」孤帆

「政策」和「政風」具體是什麼?

「政策」分為「內、外」兩個方面。「內」,是「內政」;「外」應該是「外交」,但臺灣情況特殊,沒有外交,只有「兩岸」。「內政」大多是無關「普世價值政治文明」的「民生技術專業」,如農業、水利、能源等,但「兩岸」卻屬緊扣「普世價值」的政治文明思想領域,是「價值VS身份」的糾葛,也是重視「價值理念/政風政策」的中間選民最在意的;

「政風」,則是民主風範、法治自律、清廉誠信等。

分析「內政」,借用西方的「左、右」概念是個好方法。在西方,左、右的分野相對清晰,在家庭價值(同婚、墮胎等)、廢死、稅收、福利、移民、少數族裔、勞工權益、政府規模等一系列議題上,都是左派站一邊,右派在另一邊,界限分明,但東方不是如此。 (相關報導: 孔令信觀點:對不起!真正對不起台灣的是民進黨 更多文章

臺灣在思想上屬中華文化範疇。本來,中華文化對一系列民生議題的觀念與西方是不同的,中國人社會無法像西方那樣,用「左、右」的概念,在「民生」議題上將社會清晰地分成「左、右」兩大陣營。中華文化的特點是,「主流觀念」在一個議題上按西方標準傾左,另一個議題則會傾右,比如,對待同婚、墮胎與廢死這三大社會議題,在西方,是左派都傾向贊同,右派都傾向反對;但中華文化的主流觀念卻是反對同婚與廢死,不介意墮胎,「主流中華文化」即是如此地「忽左忽右」,「左、右」界限「犬牙交錯」。但整體來說,中華主流文化對大部分民生議題都持右傾立場,小部分持左傾立場,可以說,按西方的「左、右」概念,誇張一點形容,中華文化是「在一片『右傾』的汪洋裡漂浮著幾葉『左傾』孤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