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施威全專欄:少了各說各話 九二就沒共識

國民黨黨內為了如何處置九二共識爭吵不休。(林瑞慶攝)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主張「超越九二共識」,黨大老與對岸國台辦都認為不可,但九二共識得不到台灣社會的支持,是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

共產黨壓縮了九二共識各自表述的空間,民進黨遵循共產黨的邏輯、扭曲其意涵,國民黨自身辯護不力,其中的罪魁禍首,還是共產黨。

季辛吉的創造性模糊

以前兩岸協商平台上,雙方多只講「九二共識」四個字,台灣在自家場合只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對岸也只在面對他們的人民時才說「反台獨的九二共識」,彼此留下各自詮釋的空間。

但民進黨執政後,中共在交流場合把話越講越硬,大力強調大陸對九二共識的單方面定義,壓縮了九二共識中各講各話的空間,讓九二共識的精髓──「創造性的模糊」失去作用。

「創造性的模糊」是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穿梭各國調停衝突時常引用的概念。一九七三年以色列與埃及爆發贖罪日戰爭,蘇聯直接軍援阿拉伯集團,而美國也被迫支持以色列。

後來在美蘇協商後,聯合國在十月二十二日通過了停戰提議,但以色列不顧停戰提議的撤兵要求,仍包圍埃及第三軍團,戰爭沒有完全平息,劇烈衝突的可能性驟升。

為了止紛,季辛吉前往中東六趟,往返雙邊協商。後來以色列與埃及達成了「六點協議」,這是以色列獨立戰爭後,首度與阿拉伯國家簽署的協議,從此外交交涉伴隨著武力衝突,在中東舞台上更迭演出,打打停停成為常態。

六點協議便是季辛吉創造性的模糊概念下的產物。六點協議的第二條寫著:「雙方同意立即開啟協商,在聯合國主持的停戰與武力脫離架構下,解決如何回復到十月二十二日的情形。」白紙黑字的條文提供了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各自解讀的空間,埃及認為六點協議明確要求以色列需依照聯合國的提議撤軍;而以色列則認為六點協議的重點在於「促談」,不以撤軍為前提。

1980年,時任埃及副總統的穆巴拉克與美國國務卿季辛吉。(美聯社)
1973年以埃衝突,時任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左)奔走折衝,用「創造性的模糊」手法調停。圖為1980年時的季辛吉與埃及副總統穆巴拉克(右)。(美聯社)

一方要把模糊講清楚就破功

六點協議的創造性模糊,看起來沒有徹底解決紛爭,卻有效地降低衝突,在埃及和以色列都能顧及顏面的情形下,中東的衝突不至於把美蘇捲入造成世界大戰,阿拉伯國家當時稱季辛吉為外交超人。

創造性的模糊,可貴在於其模糊之處,當一方要求對造非得把模糊講清楚,逼對方接受己方的詮釋時,模糊就破功,紛爭再起。中東此後幾次衝突,就是因為協議的各方總有人對模糊不滿足,紛爭再啟。

九八年的「貝爾法斯特協議」也是創造性模糊的典範,該協議由兩份協定組成,第一份是英國與愛爾蘭共和國簽署,第二份則由北愛爾蘭各政黨達成的協定。

貝爾法斯特協議涉及了十個簽約主體,人多嘴雜,特別是在解除北愛爾蘭共和軍武裝的部分,歧見甚深,但最後仍然能完成簽署,創造性的模糊功不可沒。

被認為是解決衝突的偉大進展、世界和平典範的貝爾法斯特協議,簽約後,其實踐成果卻悲慘,整個協議成為向恐怖主義低頭的源頭,各方逐漸遠離共識而崩解。

專門研究北愛共和軍的學者丁格利(James Dingley)指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創造性的模糊,這個可以讓各方簽字的各自表述,同時也讓簽署的各方以為他們獲得了他們所追尋的,但各方實際上獲得的是不一樣的東西,目標仍然歧異,共識沒有達成。

英國的首席談判者鮑爾(Jonathan Powell),協商北愛問題十年,他說,創造性的模糊很快地就走向麻煩,當各方理解到協議無法真正如各自的期望而落實時,失望便引起紛爭。

在台海關係上,創造性的模糊早就在歷史舞台登場。七二年上海公報,開啟了美國與中國大陸正常往來的大門。

這個聯合公報中,雙方並沒有迴避各自的歧見,如何在文字裡求得一致,周恩來援引了中華民國政府,也就是蔣介石政權在聯合國的語言:「只有一個中國」,即使蔣介石的本意是堅持中華民國為唯一且合法的中國,但中國大陸方面拿來解讀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1998年5月貝爾法斯特的街頭上,矗立著北愛和平協議廣告看板。(林瑞慶攝)
1998年5月貝爾法斯特的街頭上,矗立著北愛和平協議廣告看板。(林瑞慶攝)

只能緬懷九二的歷史功績

這份公報其實沒有對台海的兩個「中國」政權做出政治地位的安排,但讓中國大陸與美方得到各自解釋的空間。

上海公報半世紀後,兩岸又面臨創造性模糊造成的窘境。中共硬要戳破九二共識各說各話的模糊面紗,非得將其定調為「反台獨」、「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台灣社會根本不會接受。中共若不退一步,未來還是步步進逼,九二共識在現實中起不了作用,屆時國民黨只能緬懷九二的歷史功績,為九二送終。 (相關報導: 府稱一中各表是回到過去?馬辦:那何不終止ECFA這項「九二共識」產物? 更多文章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