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後的初生星系:記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圖/Vincent Yeung、Edo)

在這樣被聽見並一起經歷的過程中,她好像沒有那麼痛苦了。

編按:《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是由四位移台港人用繪畫、詩歌、音樂、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結合口述錄音的方式,共同以藝術表達創傷經歷的展覽,已於11月13日在台北閉幕。本篇報導採訪創作者並節錄觀眾回饋,記錄這場展覽的碰撞與相遇。

星期六,連日陰雨的台北,從捷運車廂中,我無意識地受到假日人潮推擠出站,背對西門町最熱鬧的六號出口,轉向相對清冷的一側。捷運出口相連著的是一棟廢棄的矮樓,傍晚的騎樓下,雖然沒有燈光,卻時常有無家者在此處聚集、用餐休憩,我小心的借路而行,往熱區的更邊陲走去。

當轉入彎曲窄巷的瞬間,眼見飛地nowhere書店打著明亮的光,好像是置身在黑暗中的一個小星系,人群被重力牽引而湧入店內。

這一天是展覽《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的開幕演出,觀眾擁擠在小書店,將香港創作者 ASTROJOKE 層層包圍。現場播放著她的聲響作品《PT.SD》,是一段由2019年香港現場的環境噪音改編的實驗聲音作品,她邀請現場觀眾一起加入即興塗鴉,用感官一起經驗痛楚,然後透過繪畫來消化與釋放。

星系的初始

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香港因暴動罪及國安法相關罪名,遭到大規模的抓捕與清掃,公民社會受到嚴重破壞,超過11萬人離港,不少人流離到台灣。

政治暴力帶來的創傷與遷徙流離的經驗交雜,不少移台港人不僅背負著香港社會的集體憂鬱,也因異鄉生活的孤獨而陷入失語狀態。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圖/Vincent Yeung、Edo)
移台港人創作展《跨域.流離──痛楚的形狀》:聲響作品《PT.SD》(圖/Vincent Yeung、Edo)

半年前,策展人之一K同學從台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的政治暴力創傷療癒課程中得到啟發,邀請在「安魂工作隊」與綠島人權藝術季做過白色恐怖相關創作的表演藝術家林子寧,一起發想展覽。她猶記著初聞香港反送中運動中警察暴力的震撼,收到K同學的策展邀請,讓她感覺好像有了支持香港的機會。

促轉會的課程中分享了一個展覽「卸密──創作與對話工作坊」,是由受難者家屬協同藝術家和心理師共同創作發表的展出。K 同學發現,這樣的藝術表達,不同於借他人之口所發表的報導或紀錄片,而是讓當事者用自己的方式再現創傷經驗,以他們想要的方式被聽見和看見,進而達到對話與療癒的目的。

而在台港人社群中本就生活著一些曾有藝術表達經驗的創作者。例如繪畫與手作者 EDO、使用復合媒材創作的文字工作者草灰,以及噪音與塗鴉、小誌創作者 ASTROJOKE。眾人的作品雖形式不同,卻都指向同一個主題:跨域的流離與創傷經驗。 (相關報導: 萬里尋親的雙城故事:來自香港的她,在台灣找到5個「爸爸」 更多文章

然而,香港在國安法施行後,言論自由的紅線不明,甚至延伸到海外。因此,進行相關的發表與展出仍有風險,他們需要以匿名發表,才能來確保創作者的安全。再者,事件才過去短短三年,進行相關的創作,會不會引發當事人的二次創傷?而受到政治暴力創傷的人,是不是能互相理解,而不因自我保護而彼此防備?他們要如何建立信任關係,共同創作呢?

從對話破冰

〔國〕K:你話呢個展覽?(你說這個展覽?)〔粵〕草:嗯〔國〕K:想做啲自由啲嘅嘢 (想做點自由的東西)〔粵〕草:唔自由嘅意思係?(不自由的意思是?)〔國〕K:(中略)但本身搞呢個展覽,或者做每一個作品,都係一個好傲嬌嘅狀態。傲嬌。(但本來搞這個展覽,或做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好傲嬌的狀態。傲嬌。)〔粵〕草:我唔想你明白,但係又想你明白。(我不想你明白,但是又想你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