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尋親的雙城故事:來自香港的她,在台灣找到5個「爸爸」

馮程程的最新作品《萬里尋親記》主視覺。(再拒劇團提供)

聽「爸爸」們說年輕事,都是很在地的、活的歷史。我像在拉線又像砌拼圖,誤打誤撞走進台灣歷史,還從「爸爸」們的不同角度來看⋯⋯


今(2022)年8月12日至8月14日,台北藝術節將上演香港創作者馮程程與台灣「再拒劇團」合創的《萬里尋親記》

這不是一部事先設計好劇情和對白的舞台劇,而是一場「行動研究」:導演馮程程找來了五位互不相識台灣素人當自己的「爸爸」,讓爸爸們在舞台上訴說各自的身世。有「爸爸」是白色恐怖見證者、有「爸爸」曾是香港移民⋯⋯幾位「爸爸」的個人歷史,共譜成一部跨越台、港兩地的雙城記。

香港來的馮程程不是「乖」的劇場創作者。她的作品從不容易定義──她能寫出跟靈魂對話的深刻台詞,也擅於躍出文字方框,創作跨領域感官建構藝術體驗;她有種頑童氣質,乍看即興胡鬧,卻在探索邊界,撞出腦袋裡潛藏的什麼;她會領著大夥兒從中午演到日落,連累極、沮喪甚至出戲,也都是實驗內容⋯⋯

如此說來,她這次到台灣尋找陌生人當「父親」的瘋狂主意,好像比較容易理解了。我們在台北聊了一回,有關「尋親」的起點、這場「進行中」的開放演出帶來的結連、也有關在香港創作的當下,以及愈難愈要拉闊的藝術想像,她說:「如果一次藝術經驗足以提醒我們是一個人,只要有機會,我會做。」

排練時的馮程程。(李紫彤攝)
排練時的馮程程。(李紫彤攝)

見面後,她傳上一句話,補充萬里尋親在尋什麼──「其實我不想劇透,用講的太簡單。但現在又想寫給你說:是尋找,面對未來和創造未來的力量。」

(以下是走走作者蘇美智與馮程程的訪談,問=蘇美智,馮=馮程程)

問: 《萬里尋親記》的創作起點是什麼?過程是怎樣的?

馮:2020年8月發生了12港人事件(12名香港人原先要棄保潛逃到台灣,卻被廣東海警局拘捕並送往深圳鹽田看守所扣押),一方面,我看到(失蹤者的)家屬蒙著面公開求救,心痛;另一方面,我霎時間接受不到,世界彷彿倒轉了。

我還照見自己。那時我正申請就業金卡來台,成功的話來去會比較方便。但疫情把關卡變大了,去一個地方再不像從前輕易,而且即使你可以,有些人不可以⋯⋯

一晚睡不著,突然想起在我十歲時過世的爸爸,他當年也想過來台灣,最後到了香港。

50年前,我爸去不到台灣,那晚我未去到,有12個香港人也去不到,這三種subjectivity(主觀性)能否在作品裡重疊?我思考自己在創作中的位置,能用另一種形式把來不到的人「帶」過來嗎?我思湧起伏,之後寫好計劃書,很快得到台北藝術節回覆:「別等,立即做。」

這不是設計好劇情、找演員來排的劇。它是「action research」(行動研究),以研究為本的表演,骨幹是由我來台灣尋找不同的人來當「爸爸」。它本身有種真實性,精彩同時「撞彩」(碰運氣)。我要想像哪些人願意接受這樣「鬼馬」的要求,陪我上台玩。我像大海撈針似的找人聊天,當中有朋友的爸爸,也有朋友親戚的好友。

對於這些新朋友,我沒有任何期待,只有忐忑。 (相關報導: 賈選凝:在蘇聯時代的烏克蘭,她用電影拍出絕對的「自由」 更多文章

每次,我都會掏出爸爸的相片講述自己的過去,努力去charm(感染)他們:我是好人來的,這件事會很好玩(笑)⋯⋯最重要讓他們理解我的處境,以及這戲背後是香港。後來的五位「爸爸」中,僅一人由劇團主動邀來。他是白色恐怖見證者,我們希望與他背後的那段歷史來趟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