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選凝專欄:3部金馬獎香港電影,3個絕境中「向死而生」的底層故事

第59屆金馬獎影帝后得主黃秋生、張艾嘉合影。(AP)

「好好生活,我們沒問題的。」歷經時局變幻、疫情衝擊,香港人並未喪失「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

第59屆金馬獎日前落幕,香港電影共奪9獎,且在主要獎項上都有斬獲,成績相當可觀。一舉獲得三大技術類獎項和最佳改編劇本殊榮的《智齒》成為本屆最大贏家,而拿下影帝、最佳新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的《白日青春》也收穫頗豐。

此外,張艾嘉憑香港「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專業組得獎作品《燈火闌珊》暌違36年三度封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則由《窄路微塵》獲得。

頒獎之前,圍繞今年金馬入圍港片的討論之一是香港影人會否出席頒獎典禮。今年9月,網傳香港影業協會曾去信會員,指金馬獎日趨政治化,「沾污電影獨立藝術性」,籲會員如欲參與「務須三思」。

而以14項提名領跑的《智齒》本身就是中港合資製片,此前摘獲香港金像獎影后的女主角劉雅瑟更是大陸演員。最終該片獲得的四獎裏,有三獎都由聯合監製謝國豪上台代領,只有榮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的何文洛與刁璟瑋親自上台領獎。

七部入圍的香港作品裏,雖然《智齒》團隊多數成員缺席,有份角逐影帝影后的張繼聰和余香凝也未到場,但多數被提名的香港影人還是參加了頒獎典禮。《白日青春》、《窄路微塵》、《憂鬱之島》和《黑牆》團隊都現身紅毯,而《燈火闌珊》和《緣路山旮旯》雖然並未入圍導演一項,但兩片導演也都有出席。

今年出現在金馬視野中的香港電影既有「底層」和「異質」等特點,也有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共性。

《智齒》、《白日青春》和《窄路微塵》雖然從題材、美學到視覺風格完全不同,但都是圍繞底層、邊緣、城市中的暗角展開敘事。

《智齒》是有「新黑色電影」氣質的罪案片,《白日青春》是聚焦南亞裔難民的公路電影,兩片對香港的呈現都很「非典型」。《窄路微塵》從風格上,則和近年的《一念無明》、《濁水漂流》一脈相承,屬於關注小人物生存處境的寫實小品。而這三部電影中處境看似毫無可比性的主角,最終也都會繼續「活下去」。

黑色犯罪電影《智齒》:「活下去」未必比死去更幸運

《智齒》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王桃所面對的狀況最「虐」也最慘烈。

《智齒》改編自中國大陸百萬暢銷書作家雷米的犯罪小說,原著把重心主要放在正長智齒的新入職警員和作為資深警官的「冷硬鐵漢」斬哥兩位男性身上。而鄭保瑞的電影因為有兩位女性編劇歐健兒、岑君茜的加入,其實已經大大加強了女主角的性格面貌。

小說裏王桃的角色比電影版更「工具化」,她因撞死警察斬哥懷孕的妻子,被斬哥殘忍地剝削報復。相比小說,劇情方面最成功的改動應是結局部分王桃的「誤殺」,其宿命感和悲劇感都更強勁,也有傳統「銀河映像」創作的因果意味。 (相關報導: 18部影視裡的珍寶舫,一個逝去的香港寓言 更多文章

《智齒》裏的香港被構建成了無序、混沌的異世界,是一個有「陌生感、異域感」的大型垃圾廢墟,專斬受害者左手的變態也很接近「怪獸恐怖片」的設定。某種意義上,這部極為風格化的電影一點也不「香港」。但另一方面,它又像是香港末日世界的黑色寓言,無論是「以暴制暴」的施虐邏輯,還是對惡警濫用私刑的形象處理,都有和現實形成映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