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身分證(eID)目前雖暫停推動,但仍因資安疑慮、未設專法等問題,被朝野立委以及社會團體關注當中。東吳法研所兼任教授李念祖27日在一場研討會指出,eID有5項違憲疑慮,並不是立專法就能解決,應保留人民使用新舊身分證選擇的自主性;同時,面對國家的科技管制,應持續關注是否有人權被侵害的疑慮,也要明確系統設立的目的,更要建立問責機制。
由長風基金會主辦的「2021突破論壇」系列活動,27日下午舉行「如何防範政府濫用數位工具:從數位身分證談起」。活動由東吳法研所兼任教授李念祖引言、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主持,與談人為Vpon威朋大數據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吳詣泓、開放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李柏鋒、洽吧智能董事長趙式隆,分別從法律、產業、公民團體層面,看我國數位科技的未來與政府的數位治理。
程世嘉提到,數位身分證政府暫緩施行一事,可看出公民對數位意識的提升,行政院未來將成立「數位發展部」,其職權包含各項數位發展,亦值得公民關心。程世嘉說,有很多人關心數位發展部會不會成為「超級部會」,需不需要被制衡等問題。

李念祖:人民若無權拒絕,就是政府對數位工具的濫用
李念祖直指,eID有5項違憲疑慮,並非立專法就能解決。李念祖認為政府若堅持「全民換發」,人民沒有拒絕權利,就是政府對數位工具的濫用。李念祖點出的5大違憲疑慮包含:戶籍法有無授權?授權明確性是否足夠?數位身分證是否會侵害人民隱私權?以及個資揭露的自主性,最後,還有強制換發數位身分證,是否違反「比例原則」等面向。
李念祖說,據我國的戶籍法,身分證是政府「辨識」人民身分之用,若不影響此一目的,應保留人民使用新舊身分證之選擇自主性,亦即可選擇不換的權利。且面對國家的科技管制,應關注人權是否被侵害,包含隱私權、個人自主性、違反比例原則。李念祖表示,應提高系統設立目的的「透明度」,同時要建立「問責機制」,讓人民得以監督電子身分證推行進度,以及與整體制度架構。
吳詣泓則以美軍運用數位科技,追蹤、殲滅賓拉登的影片為例,指出政府監控、分析數據,這樣的數位工具是否侵害人權,可想而知。吳詣泓說,但科技化時代,產品與服務都會留下數據則成了必然,政府勢必要建立管制法規。其中,法規與系統安全將成為大數據、資訊產業發展最重要的2個問題。
吳詣泓也直指,針對數位身分證的推動,科技、便利與人權、隱私權不斷在時代相互博弈,政府要在其中找到平衡,從部份施行、到全面實施採取漸進式的手段,是比較可行的方案。

李柏鋒:我國的T-ROAD缺乏專責主管機關及個人監督機制
李柏鋒則是以愛沙尼亞「X-ROAD」為例,與我國推行的「T-ROAD」進行比較,李柏鋒認為,我國政府時常以愛沙尼亞為例,說明換發數位身分證的種種好處,卻很少提到,愛沙尼亞為了數位身分證的政策實施,過程中耗費多少時間、經歷多少次修法,但我國卻想在短時間內強力推行。
比較X-ROAD、T-ROAD,李柏鋒指出,我國的T-ROAD雖然有個資法做為保障法源,卻始終沒有專責主管機關負責。且我國T-ROAD缺乏個人監督機制,以愛沙尼亞的X-ROAD為例,民眾可以追蹤個人資料被查詢的紀錄,監督自己的個資是否被不當使用。
對於T-ROAD未來的改進方向,李柏鋒也建議,政府除了公開軟體原始碼,應進一步開放原始碼供外界使用,發揮共同競爭和監督的力量。李柏鋒也比喻,他很贊成政府推行數位治理,但路(T-ROAD)要先開好,房間也要先設計好,再發鑰匙(eID)。
趙式隆則表示,個資保護在大數據時代,重要的是如何在資訊上努力做到「去識別化」,但日後隨著資料的不斷累積、資訊技術的發展演進、儲存成本的下降,仍可能透過與其他資料的對照、組合、連結而被重新識別,使得「去識別化」越來越難。 (相關報導: 突破論壇》個資在政府手上你放心嗎?專家推薦這招:留下政府監控民眾的痕跡 | 更多文章 )
趙式隆也以「黑命攸關運動」(black lives matter)為例指出,數位科技的發展與運用往往還是由白人主宰,造成使用上產生族裔的偏誤,引發使用上的人權爭議,因此看此議題,不單僅是科技基礎的問題,將會需要更多其他領域,包含人權、法律等專家加入探討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