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長期以來的產業結構重硬體而輕軟體,在AI浪潮下,台灣能否抓住機會實現產業轉型,甚至進一步在晶片製造外,孕育出另一座軟體產業的護國神山?長風基金會在29日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AI中美爭霸,台灣突圍」突破論壇,分別邀數發部次長林宜敬、立法委員葛如鈞、iKala共同創辦人程世嘉、台達研究院院長闕志克參與對談,探討在全球AI晶片需求似乎逐漸趨緩的當下,台灣發展AI軟體作為下一個經濟成長引擎的機會與挑戰。
面對主持人詢問在川普變局下台灣在未來科技發展上的挑戰,林宜敬指出,美國川普總統一直希望台灣的台積電到亞利桑那去設廠,那事實上,為什麼在美國的硬體產業一直往下其實是因為有一個經濟學的理論,就是說他們有兩個鄰近共用一種資源的時候,當其中一個產業發展的很好的時候就會把另一個產業的資源全部吸走,在台灣就是硬體產業把軟體產業的人才都給吸走,因為台積電、聯電可以給出更高的薪水,所以台灣的經濟產業越來越強,軟體產業越來越弱,然後在美國剛好相反,美國是軟體產業越來越強,硬體產業越來越弱,所以Intel做硬體的產業一直往下掉。
葛如鈞:中美競爭恐降低AI算力
林宜敬分析,川普現在宣示要重新恢復美國半導體製造,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他找不到好的人才,所以當台積電到美國去設廠的時候,就面臨在當地找不到好的人才,那怎麼辦呢?就必須從台灣送工程師過去,但是從台灣送工程師過去,就會出現美國把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通通吸到那邊去了,台灣的工程師吸到那邊去,然後這個削弱了整個台灣的競爭力,這是大家非常擔心的。
葛如鈞則認為,中美競爭下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其實就會進一步的降低AI的算力、這些token產生出來的平均成本,因為他們要互相競爭,這個時候台灣軟體產業的機會就在於創造那個真正需要人類創造的東西,「誰掌握了持續可以跟人類連結對話的平台或應用,才能夠在餵養AI讓AI變得更聰明」,程世嘉以今天馬斯克宣布xAI併購twitter為例,就是想要合理的全面取用twitter上面所有的資料,他指出接下來誰可以持續的讓跟人類去保持這個連結緊密的連結,而且讓人愛這個產品有一個好的介面、好的應用的環境,讓真正的人類可以花時間跟他在一起,誰掌握讓AI變得更聰明的方法,誰就能展握AI未來的發展方向。 (相關報導: 台積電跌落年線,從多頭轉進空頭?分析師能守住「這價位」還不用擔心 | 更多文章 )
程世嘉以自身軟體經驗表示,在台灣開軟體公司是困難的事情,因為軟體相關的人才是缺乏的,但台灣就是一個資源受限的地方,養出家台積電已經很了不起了,雖然很殘酷,但就是資源有限能養出一個硬體製造業產業,其他產業自然就會受限。對他而言,台灣想要發展軟體業,就要做全世界的軟體業,必須要能夠發展全世界都可以使用的解決方案,「台灣的軟體創業家一定要走到國際去,如果軟體產業如果一直困在硬體業搶人才,這件事情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因為台灣不會變成突然變成軟體為中心的國家,所以如果執行團隊沒有辦法讓公司國際化,自然在這邊就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