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沒有進行廣泛篩檢,民眾如常過日子,曾爆發疫情的夜店依舊人來人往......」《紐約時報》3月26日刊出的一則報導,開宗明義以〈日本的「抗疫好運」還會持續嗎?〉為標題,也充分體現國際社會的疑惑—在安倍內閣的「佛系領導」之下,日本為何能倖免於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失控大爆發?
相隔近三個月,日本的「抗疫成功」故事迄今仍是令外界困惑不已的神話—截至20日止,日本累計17725起確診病例、955人病故,表現勝過多數歐美大國。在這段期間內,日本的疫情曲線於4月份進入高峰,確診數以每日新增數百例的速度攀升,政府也曾發布「緊急事態宣言」,但時序踏入5月後,疫情便開始逐漸趨緩,全境已於5月25日脫離緊急事態,期間未曾發生各界憂慮的災難性爆發。
目前看來,日本似乎在未採取大規模篩檢、亦無實施嚴格封鎖的情況下,成功擊敗了令各國政府疲於奔命的新冠病毒,各界也紛紛對箇中關鍵提出可能解釋,從「室內脫鞋習慣」甚至「說日文噴出的飛沫較少」都各有擁護者,但在先前亦歡欣宣告抗疫勝利的鄰國—南韓、中國—相繼傳出第二波疫情捲土重來之際,更重要的問題或許是,日本還能繼續「幸運」下去嗎?

「沒事戴口罩」的習慣救了日本?
「我想很多人都會同意,日本(抗疫)幾乎每件事都做錯了—沒有保持社交距離、並未強制關閉酒吧或卡拉OK,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大眾交通工具仍擁擠不堪......但日本做對了一件事—戴口罩,」美國舊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學者霍華(Jeremy Howard)向《紐約時報》(NYT)如是說。
「アメリカではマスクは文化戦争の武器になっている。日本では、マスクをするのはあたりまえで、死亡者も少ない」Is the Secret to Japan’s Virus Success Right in Front of Its Face? https://t.co/Kn8BMKNT6v
— 斎藤清二 (@SaitoSeiji) June 8, 2020
《紐時》駐東京分社社長里奇(Motoko Rich)也指出,無論是不想化妝又擔心外界眼光的女性,亦或是感冒也得硬撐著出門工作的上班族,又或者在流感、花粉症流行的季節,地鐵車廂內清一色戴著白色口罩的乘客,口罩早已成為大和民族的日常配備,也讓日本在疫情初期無需如歐美國家面臨「戴不戴口罩」的文化論戰。
里奇指出,「全民戴口罩」是日本最為具體的抗疫手段之一,對於日本民眾而言,戴口罩僅是為了恢復常態需付出的微小代價,儘管安倍政府的「全民每戶發放兩個布口罩」政策因為口罩尺寸太小成了笑話,更被視為當局抗疫不力的印證,但日本迄今累計病例相對少的秘密武器,似乎正是覆蓋在每個人面上的那副口罩。

社會壓力下誕生的「自制警察」
另外也有分析認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口中表現亮眼的「日本模式」,實質上利用了日本社會根深蒂固的「恥感」文化,即便政府公布的防疫措施沒有強制約束力,民眾仍會在周遭高度壓力下遵守相關規範,成為壓低感染人數的一大功臣。
For better or worse, Japan's COVID-19 success may be the result of peer pressure https://t.co/uzpecSttqK
— The Japan Times (@japantimes) June 7, 2020
但在龐大社會壓力下,從一開始的中國遊客、疫情中去酒吧遊玩的年輕人,到光顧柏青哥店的顧客,都成為輿論箭靶指向的「人民公敵」;日本各地更出現不少以「防疫」為名的「自制警察」,在店家門口張貼恐嚇字條強迫對方停業,從無孔不入的監視眼光也令店家感到毛骨悚然。
即使全日本目前皆已脫離緊急事態,但在東京目黑區開設烤鰻魚餐廳的佐生誠(音譯,Makoto Sasho)表示,即使顧客熱切要求餐廳重新開幕,但他本人還不打算開門迎接顧客,暫先專注於外送及外帶業務:「這是種新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符合社會的期望,我知道我絕對承擔不起造成集體感染(的風險)。」

根本沒有防疫「絕招」?
而儘管日本的低檢測率為外界所質疑,中央政府甚至未針對新冠肺炎開設專門的疾控中心,亦沒有如南韓、新加坡利用高科技進行接觸者追蹤的疫調工作,但誠如日本「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健康危機管理研究部部長齋藤智也的投書所提及,地方上基層的公共衛生中心「保健所」在疫調過程居功厥偉—保健所的護理師平時便負責追蹤流感或肺結核等傳染病患者的接觸史,對追蹤工作相當熟悉,也使當局能迅速掌握疫情。
此外,當許多歐美國家仍對疫情隔岸觀火,在日本停泊的鑽石公主號(Diamond Princess)郵輪2月份爆發群聚感染事件,也令日本大眾迅速提高警覺,而專家提出的「避免3C(密閉、擁擠、密切接觸)環境」口號,也被視為比起一般社交疏離政策更為可行卻同樣有效的做法。

《紐時》與《彭博》(Bloomberg)則指出,專家學者針對日本疫情之謎提出的各種解釋,只證實了一件事情—也就是所謂戰勝疫情的「日本模式」,並非奠基於任一決定性手段,而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如果只檢視死亡人數,日本的抗疫結果可說是相當成功,」早稻田大學教授田中幹人直呼:「但就連專家也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Japan has reported fewer deaths than other major nations and ended a state of emergency even while maintaining a low testing rate. It has focused instead on public education and containment of clusters https://t.co/yYEWqqCXku
— New York Times World (@nytimesworld) May 29,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