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的天才孔融讓梨後,長大卻因做了這件事遭曹操滿門抄斬…他道出神童崩壞關鍵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真的驗證在孔融的身上了嗎?(圖/取自百度百科,繪圖者郭慕熙)

咳咳,先說我不是存心要來戰。上回在網路上讀到一篇文章,在討論東漢末年一位「反差萌」的古人——就是咱們的孔融哥。

有背過《三字經》的朋友大概就知道「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但長大後孔融竟然黑化了,發表〈父母無恩論〉這篇神文,說子女只是父母情慾流動、一時衝動的產物,所以不用報恩盡孝,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我讀到那篇文章的結論,是說孔融之所以呈現出反差,來自於他童年時期所受的黑暗教養(我黑人問號)。意思就說孩紙本性不應該謙讓,但孔融被強迫讓梨,於是長期強迫壓抑食慾的結果,終於變成東漢政治的強人,最後黑化,甚至招來了殺身之禍。

這到底是命運的糾葛?還是情愛的糾纏……?不要鬧了,《後漢書》中〈孔融傳〉記載得很完整,建議小朋友、大朋友如果要把孔融葛格(哥哥)當成教材,應該從史傳原文好好來研讀一番。

「孔融讓梨」也造假?不會吧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並不在《後漢書》的原文,而是引自孔融〈家傳〉裡的記載。何以孔融有完整家傳呢?這與他是孔子後人,因此身世細節記載地特別詳細有關,我們可以說讓梨一事應該是不太可能是造假的:

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

有五個哥哥的孔融,從小受著爸媽的暗黑教養,只能默默忍讓……等等,完全不是啊!人家明明就是自發性的讓梨好嗎?當然啦,史傳的記載難免有史臣的客觀性揣度,我們也可以歪解孔融可能小鳥胃,或可能讀過《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這本書,所以「餓鬼裝小心」,故意挑小梨來吃。

看看《後漢書》本傳的其他記載吧!孔融自幼就是天才兒童。正史有載他的一件早慧事蹟:其父於孔融十歲時就帶著他西遊長安。來到長安的孔融想拜訪當時名士——河南尹李膺。但根據史傳,李膺簡傲又傲嬌,不任意與賓客會面。當時許多達官要人都不得見。

還只是個十歲小屁孩的孔融,直接登門通報,說自己和李膺家是好幾代世交。李膺嚇到馬上來接見,看到這小屁孩,一臉懵逼,想說:「你誰啊?亂裝熟?」孔融不急不徐地搬出他們兩家的黑歷史:「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

這意思就是:「我家先祖叫孔子,你家先祖是李聃(老子),千年前就是好基友,咱倆還不算世交嗎?」現在職場上也不乏有這種二代,一開口就是「您好,我爸爸是某某某」,聽到便讓人嚇得吃手手。

而這段事蹟到了《世說新語》裡,還加了一段孔融開噴,diss(不尊重)大人的段子: (相關報導: 4歲讓梨的孔融,長大後怎麼了?課本從來不敢講,「禮讓」神童對爸媽的真實心聲 更多文章

孔文舉,融也。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俊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世說新語.言語》)

孔融這個亂攀親帶故的行為,被晚來的賓客陳韙聽到了,於是他當場去嗆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現在好棒棒,以後可能變蛇蛇一條,小屁孩你別那麼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