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20日刊出專題報導,在伊斯蘭傳統宰牲節前夕,對流亡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十幾個維吾爾家庭進行的採訪。穆斯林家庭原應在此節日團聚,但逃離中國的維族人控訴,中國官方將他們未能帶走的孩子,強行帶離親人身邊,安置在實為孤兒院的幼稚園,學習服從黨國的「正確思想」。中共官方在新疆實行的嚴格漢化政策,讓不少維族擔憂,下一代是否將成為「失根的一代」。
維族父母徘徊國界之外 孩子在家鄉成了孤兒
羈留伊斯坦堡(Istanbul)的梅麗沛(Meripet )告訴《美聯社》,自己每天早晨醒來,首先想到的就是未滿8歲的5名幼子,尤其是其中4個此刻並不在她身邊,而是遠在中國官方興辦的孤兒院。這次接受《美聯社》採訪的14個旅居土耳其的維族家庭中,共計有56名孩童被留在新疆,其中有1/4的孩子被送進國營的教育機構。

梅麗沛2017年為照顧在土耳其的父親,將幼子託給婆婆,與丈夫匆匆離開新疆。隨後故鄉卻傳來,中共當局將曾經出國的維吾爾人視為叛亂分子,強制送入「再教育營」改造,嚇得兩人哪敢回去。更難過的是,故鄉友人傳來她的婆婆入獄的消息,養育在婆婆身邊的幼子沒被送往任何親友家,卻進了和田一家「愛心幼兒園」。梅麗沛哭訴:「孩子被迫與我分隔,生活像個孤兒,他們就像在坐牢。」

中國官方在新疆西部蓋了數百座這種孤兒院,不過當局稱為「雙語學校」,維吾爾幼童進了這些學校後,都得捲著舌頭努力學習標準普通話。維吾爾文化研究學者達倫拜爾(Darren Byler)憂心:「語言是族群認同的基礎,卻正遭到取代。」對離家一年半的梅麗沛,分別帶來的不只憂心,更是痛苦。握緊手中4名子女的合照,她語帶抽噎:「如果我們有機會再見,我們還能認出彼此嗎?」

新疆政府:會給孩子「父母給不了的照顧」
2014年烏魯木齊爆發的嚴重維漢衝突,對甫掌權的習近平形成壓力,他治疆的力道隨之加緊,2016更從西藏轉調陳全國,出任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作為北京當局意志的延伸,陳全國上任後大力打擊「宗教極端思想」,頒布去極端化條例,並力推讓教育將維族人改造成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美聯社》調查得出,去年起自治州政府挹注了3000萬美元(約9億新台幣),將孤兒院數量擴增至45家,他們將這些足以容納5000名兒童的孤兒院稱為社福、幼保中心。官報《新疆日報》今年2月刊出報導,稱南疆和田的寄宿學校能帶給孩子某些「他們父母不能給予他們的東西」,「孩子會長得又高又壯」。梅麗沛的朋友告訴她,她的孩子就住在和田某間寄宿學校,孩子的姑姑曾經去探望過他們,但僅被允許短暫待他們返家一天。

不過喀什社保局官員施玉琴(音譯)在電訪中對《美聯社》表示,住在這些中心裡的孩子,理應都是父母犯罪入獄或車禍身亡才進來的,她還強調:「政府會給他們最好的照顧」。同樣的措施,在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政府的例行報告中卻顯示,許多學童的親友堅持爭取孩童的養育權,因為他們對於公辦的社福中心實在缺乏信心。

如果可以選擇 我不想做「新疆的維吾爾人」
梅麗沛至少還知道孩子的下落,她37歲的哥哥阿齊茲(Aziz)在離開新疆後,全無妻兒子女音訊。阿齊茲本來在和田經營一家小診所,有天突然接到警局來電,要求他向當局報到。阿齊茲周遭過半的鄰居,都被送進再教育營的經驗,讓他選擇馬上直奔機場,甚至不敢跟妻子告別。原先他只想在國外避避風頭,沒想到一等就是一年多。阿齊茲自嘲:「我們實在是世界上最不幸的民族。」

現在他常常夢到子女掛在懸崖邊,他們充滿塵土的小臉,正聲聲呼喊著:「爸爸,快拉我們上來!」,夢境中阿齊茲度秒如年,卻連孩子的一根寒毛也碰不到,醒來後他們的哭喊聲時常在他耳邊迴盪。阿齊茲感嘆:「在我失去他們之前,我沒有意識到他們就是我的一切。」

從2014年就和獨居於伊斯坦堡的維族作家阿布都拉辛(Abdurehim Imin),去年12月收到女兒的照片,但他牙一咬,刪了照片。伊敏緩緩道出,「我們不能真的和孩子、父母見面,每天都像死過一回,這是永恆的酷刑。」
阿布都拉辛有4個孩子留在南疆的喀什,但去年朋友通知他,在妻子入獄後,他有兩個孩子車禍身亡,剩下的兩個孩子不知去向。作家只能將獨自窩在陰暗的公寓裡,忍著錐心之痛,將思鄉之情化作詩句,低聲吟唱:
「我會為你們擊退無止盡的暗夜......」
「我會再次擁抱思念已久的故鄉.......」
「我會忍住哀傷,直到抵達你的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