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首次說解放軍要「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引發外界揣測未來數年台海戰爭的風險。
在中共二十大上獲得第三個任期的習近平,11月8日以中共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軍委聯指總指揮身分,視察中央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聯指)。
他身穿新式迷彩軍裝聽取匯報後發表講話,指中國安全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大,要「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勁,加快提高打贏能力,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根據官媒報導,習近平還要求軍委聯指中心「全面加強練兵備戰」。
對照五年前,習近平2017年「十九大」結束後視察聯指中心,當時他說「軍隊是要凖備打仗的」,要求軍委必須懂打仗、善謀略、會指揮,抓實備戰工作。
政治宣示大於軍事?

台灣方面關注習近平的言論是否意味著台海局勢即將升溫。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訊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向BBC中文說,中共政治文化講究掌握槍桿子和設定敵人,解放軍這幾十年來不斷在講「丟掉幻想,凖備打仗」,習近平最新的表態只是換了新的用詞,「沒有超過以前,沒有更具攻擊性的言辭」。
他認為有關表態是為了確定解放軍的忠誠,屬政治性行動而非軍事行動,台灣不會因此變得更危險。「習近平才剛全面掌權,不發動戰爭反而對他最有利,隨時可以說有美國、台灣問題,大家要支持我,對他來講,保留一個敵人是最高的智慧,用來團結內部。除非到了最壞的情況,內部出現了他不可控制的動亂,他才會冒險。」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也告訴BBC中文,習近平的講話更多的是在引導國內輿論,以及阻止「台灣問題國際化」。「北京在試圖使台海衝突不那麼緊迫,而不是更緊迫。這是在為戰略忍耐(strategic patience)奠定基礎,我們在最近的重要講話中經常看到這種修辭表達。」
美國學者南樂(Lev Nachman)同樣認為習近平的喊話是面向國內多於國外,「只是一種言辭手法」,不是任何實際軍事行動的信號。他對BBC中文說:「中國對台灣的威脅早已升級,軍事威脅比言辭威脅更可怕。現在解放軍每天短暫越過台海中線,然後回去,只要這個程度一直維持,我都不會太擔心。」
藉台灣劍指美國?
但有學者持相反意見,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說,這次習近平對外宣傳的意義更大,「因為他已經全面掌權,他需要對國內喊話的比重會稍微下降,反而對外表現的重要性更大。」
他強調,不能覺得是「宣傳」就輕視危險訊號。「我們長期以來解讀習近平只是做做樣子,但中共一直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如果今天的強勢得到效果,他就會繼續強勢,如果被反過來壓制,他就會放軟一些。來來回回之間,如果你一直都覺得是假的,其實搞不好他已經往前進了很多。」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哈佛大學的種族歧視何時才會結束? | 更多文章 )
翁履中強調,中共是藉台灣問題劍指美國,「中國眼中只看到美國,台灣從來不是中國大國外交考慮的點,只是一個子議題」。「中國的大國外交受制於美國,衝不出亞洲,習近平必須找一個點讓他的能量出去,否則沒辦法在國內執政。習近平當然希望國內經濟、科技能夠發展,可是被美國卡死了,所以他覺得可以讓他任期延續到第三、第四任的關鍵,就在於能不能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救星,如果拿下了台灣,所有其他議題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