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台灣總生育率已降至0.99,更甚者,同年國內死亡人數17萬3156人,也首度超越了新生兒人數16萬5249人,「生不如死」讓台灣人正在劇烈地自然減少。根據民調公司的最新調查顯示,國內未婚男女有高達6成表明婚後無意願生育;已婚無小孩的女性更有72.2%不想生。面對「台灣人消失危機」,有關單位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
台灣生育率在全球敬陪末座,且仍在持續重寫新低紀錄。根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截至11月底,國內新生兒人數僅13萬9693人,已然刷新史上同期新低紀錄;且無論年終收盤新生兒人數能否保住15萬大關,都無法改變我生育率再度探底的事實。
台灣人為什麼不生?主因是不婚。然根據民調公司的最新調查顯示,國內未婚男女有高達6成表明婚後無意願生育;已婚無小孩的女性更有72.2%不想生,由此可見不育與不婚雖有高度關聯,但「生與不生」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是更大的難題。
「生不如死」出生人數低於死亡人數
國內生育率低迷的問題雖是冰凍三尺,2020年總生育率更降至0.99,更甚者,同年國內死亡人數17萬3156人,也首度超越了新生兒人數16萬5249人。2021年1到11月最新統計,死亡人數16萬7993人,更較同期新生兒人數13萬9693人足足多了2萬8300人,真的是「生不如死」!
而眼看2022年又碰到華人傳統生育意願最低迷的虎年,長此以往,整個國家的人口結構勢將愈來愈少、愈來愈老……,後果不堪設想。
台灣人為什麼晚育不育?多數人最直觀的推論就是因為國人普遍晚婚不婚。「結婚」與「生育」表面上是兩件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華人社會中的生育,主要還是發生在婚姻關係中,所以,多數人都頗能認同「催生之前應先催婚」的婚育政策。就連台北市長柯文哲都以「各縣市政府爭相發放生育獎勵金的順序顯然不對」,一度宣布台北市將於2021年起實施結婚獎勵金制度,只是最後政策跳票。
「真是笑死人了,到底有多少人會為了一點獎勵金結婚?更別說為了區區2、3萬元生育津貼就去生一個孩子了,真不知這些縣市首長腦袋裡都在想什麼?」結婚多年卻與另一半堅持過著兩人世界的民雄(化名)說。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台灣社會調查所2021年4月針對國內20~39歲民眾進行的「台閩地區婚育調查」結果也顯示,未婚受訪者未來即使結婚也無生育意願的男性比率竟高65.1%,女性也有59.5%。
經濟因素讓婚姻男女選擇不生
為什麼就算結了婚還是有這麼多人不生?理由很簡單,就是經濟因素。台灣社會調查所所長、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表示,同份調查詢問國內適婚男女不結婚的原因(可複選),男性主要不婚原因就是「沒房」(63.3%),其次則是「收入不夠」(47.7%);至於結了婚卻不生小孩的原因(可複選),男性心中的最痛雖成了「育兒費用太高」(64.7),但「沒房」(58.8%)還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相較之下已婚女性不想當媽媽的原因則以「期待生活自由自在」(50.0%)最多,其次則是擔心晚婚造成的高齡產子甚至不孕問題。
民眾不願結婚,或是結了婚也不想、不敢生孩子的因素如此沉重而複雜,至少涵蓋了房價、薪資、育兒、兩性平權、家庭分工等問題。諷刺的是,政府對這些問題彷彿看不到、也聽不到,尤其是各縣市政府,至今端出來的鼓勵生育政策,還停留在每胎發給2、3萬元生育津貼的程度。
一胎補助幾萬,六都生育獎勵措施大同小異
根據《新新聞》的盤點,目前人口聚集的六都提出的生育獎勵措施其實大同小異,第一胎獎勵為6000元至3萬元不等,第2胎再多一點,生第3胎或多胞胎就會開始「加碼」。然即使是在台南市生到第5胎獎勵金也只有5萬元;桃園市一次生了3胞胎也只有13.5萬元……。但試問:生3胞胎的機率有多少?又有幾個人會為了5萬元生到5寶?
只不過包括六都在內的全國22縣市政府,似乎都不太在乎,甚至可能根本沒做過政策效益評估,「反正不管有沒有效,錢發下去就對了!」影響所及,攤開各縣市的生育獎勵措施,除了「憑胎次、發現金」,就只有補助到宅坐月子服務,但額度同樣也是每胎只有2到6萬元不等,且須與生育津貼二擇一。
已逼近高齡產婦定義年齡(第一次生產年齡逾35歲)還未婚的白白(化名)表示,她與男友交往尚未到達論及婚嫁階段,她雖想生育,卻不致於為了生育而結婚。但她也很清楚女性的生育年齡不等人,所以已在慎重考慮要去凍卵,「政府若真心想鼓勵生育,不如補助我們這些未婚且未來願意生育女性的凍卵費用,應該會比把錢發給那些原本就會生的夫妻有用。」
晚婚的潮流讓女性們錯過生理上的最佳生育年齡,若想生育常需醫療科技的協助。示意圖。(取自pixabay)
此外,白白說,政府要鼓勵上班族女性婚育,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也都比發個幾萬元現金有用得多。就拿產假來說,台灣的法定產假到現在含例假日還是只有56天,不要說跟歐美先進國家比,在亞洲各國中也是最摳門的。更甚者,就連中國的全薪產假都有98天,如果是高齡產婦,產假還可再加30天,台灣根本沒法比。
晚婚讓生育需醫療科技幫忙,不孕症治療補助有感
相較之下,近年中央針對不孕夫妻推行的人工生殖補助,還是值得肯定的。畢竟有些夫妻不是不生,而是因為晚婚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所以非常需要醫療科技的幫忙。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21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辦法,只要夫或妻一方具中華民國國籍且妻子年齡為44歲(含)以下,即可提出申請。且衡酌不孕治療往往無法一次就成功,年齡小於等於39歲的妻方最多還可申請到6次,40~44歲則可申請3次。在金額方面,首次申請每次最高可獲10萬元補助,再次申請最高也可獲6萬元補助;若是中低或低收入夫妻每次補助上限還可拉高至15萬元。
(相關報導:
婚育危機2》當結婚對數創新低、已婚成為少數,社會能接受非婚生子嗎?
|
更多文章
)
衛福部2021年7月1日起擴大實施的不孕症治療補助,對想生的不孕夫妻來說,是值得肯定的政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除此之外,政府還能做些什麼呢?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接受內政部委託進行的「晚婚、不婚現象因應對策之研究」中也提到,晚婚是直接衝撃女性生育率的重要原因,而教育年限的延長又是國人普遍晚婚的關鍵。因此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應透過教育政策設計提供誘因鼓勵女性3年念完大學,配合在公立大學內設置研究生有眷宿舍等措施,鼓勵女性提早進入婚育階段,以免等到想生孩子時已生不出來了。
薛承泰:改變年輕人的觀念才能改善生育率
不過,生不生的出來是一回事,養不養得起又是另一回事。民雄說,他跟另一半不生的原因就不是因為生不出來,而是衡量兩人沒有房子,有限的收入一大半都拿去繳房租了,剩下的錢若只有他們夫妻倆,勉強一年還能出國玩個1到2次犒賞自己;但若有了孩子,肯定連這點樂趣都要犧牲了,其他食衣住行生活品質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表示,經濟因素雖是年輕人考量是否生育的必要條件,但絕對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經濟條件不佳或誘因不夠,年輕人肯定不想生,但除非政府實施的是類似「生一個孩子送一棟房」這類可行性極低的極端性經濟誘因,否則,光是撒些小錢,最多只能讓整體生育率不繼續往下墜。而要想提振生育率,一定要從改變年輕人的觀念著手。
什麼觀念呢?薛承泰強調,那就是重視婚姻與家庭的價值。他感嘆,這一代年輕人受到資本主義底下消費主義的影響,不但儲蓄率低迷,很多人更終日沉迷於炫耀式的消費,賺了錢只關心什麼時候可以換最新一代的手機,根本無心組建家庭,更別提養育下一代了。雖說觀念的影響與改變非常困難,但該做的事永不嫌晚,且上自國家領導人下至社會各階層意見領袖,都責無旁貸。
地方政府生育對策無新意,難鼓勵年輕人生育
但在此國家存亡絕續之際,政府尤其是縣市政府祭出的生育對策卻有如「家家酒」般兒戲,生一胎給2萬元、生到第3胎再加碼到3萬元……,姑且不論這樣的政策無法鼓勵不想生、生不起孩子的年輕人生育,這根本形同「政策買票」。然而,年輕人可能被幾萬元「收買」而生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