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偉觀點:超越蔣經國的光與影

桃園大溪慈湖兩蔣文化園區內前故總統蔣經國的雕像。(顏麟宇攝)

今年1月13日,前總統過世蔣經國29週年前夕,《風傳媒》轉載一篇《想想論壇》2014年登過的文章「多數台灣人不認識的蔣經國:民主與經濟起飛是迷思,白色恐怖與黑金統治才是真的」,這篇代表台灣某陣營相當觀點的論點,選擇性地隱蔽某些事情而放大另一些事情。此時間點也剛好是多位國民黨表態要在5月參選黨主席的重量級候選人,紛紛表示對蔣經國追想的時候。蔣經國突然成為一個分割台灣兩陣營的特殊政治符號,懷念與怒罵變成兩邊的顯學。

該文認為「蔣經國擔任總統的1970、1980年代的確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年代;不過,這一切還是奠基在美國的優渥美援、日治時期工業基礎、美國關稅優惠市場以及勤勉的台灣人。」

該文首先犯了一個基本史實性的錯誤,跟當時世界上其他拿到美援的國家相比,台灣拿到的美援一點也稱不上優渥。最重要的,美援給台灣也已經在1965年結束,何能澤於蔣經國擔任總統的1970、1980年代?日治時期工業基礎大致上都是軍事工業,也有不少在美軍轟炸中受創。戰後接收這些工業設施以後,加以重建並且改為民用的努力來自於國府與台灣人民,該文作者對此一律裝沒看到。

蔣經國推動的十大建設,奠定台灣基礎。(蔣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官網)
蔣經國推動的十大建設,奠定台灣基礎。(蔣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官網)

然而比較嚴謹的研究社會經濟史的學術著作,如本月所新出版的瞿宛文所著台灣近代經濟史專書,《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一書所指出的,殖民地時期的工業建設與美援固然可以成為台灣戰後這一段經濟成長背景的鋪墊,提供了許多有利的條件。但是這些背景因素都不能自然生成台灣的工業資本化,就如同有了燃料還不夠,總要有一個點火的人才能生火煮飯。關鍵還是國府採行了合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在遷台後數年內即穩定了經濟恢復了生產,並開啟了戰後快速的工業化。

而更嚴重的所有反蔣民主人士幾乎都沒看到,或是根本閉口不提蔣經國對台灣經濟的最大貢獻,並不是這些現在看起來已經沒什麼了不起的十大建設。蔣家統治時期所留下,堪稱極偉大的第十一大建設,是台灣人民於今仍受其賜的萬世之利,是1979年開始興建,1980年代中期營運,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發光發熱的新竹科學園區。

1970-80年代之間,蔣經國聽從孫運璿與李國鼎的建議,以美國矽谷為師,在台灣發展高科技電子產業。挖角回來了其實已經算是美籍華人而非台灣人的張忠謀與潘文炎,由工研院主導從RCA等公司轉移技術,並且派出曹興誠、史欽泰與蔡明介等一批人員到美國受訓,開拓了新竹科學園區並且創建了以台積電為首的一批高科技電子公司,開創了台灣產業一個整世代的榮景。至此MIT有了新的涵義,不再只表示勞力密集的雨傘服裝與鞋類,也同時表示了全世界範圍內微軟、英代爾與台灣的電腦時代就此開始。

蔣經國與孫運璿,一九七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兩大推手。(國民黨黨史會)
蔣經國與孫運璿,一九七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兩大推手。(國民黨黨史會)

就在1980年代初期的同一個時間點同一條起跑線上,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也在趙紫陽引介下,聽從《第三波》作者,未來學家托夫勒的建議,在長三角準備建設極類似的高科技信息產業的基地。並將具有電機背景的原電子工業部長江澤民調任上海市長,以利統一事權。 (相關報導: 孫慶餘專欄:兩岸「相逢一笑泯恩仇」而今安在? 更多文章

30多年時間過去了,江澤民都已經高升中共最高領袖後退休都十多年了,那個在長三角成立的科學園區聚落,主要還是靠新竹科學園區的台灣企業外溢衍生的投資。在台積電成為世界半導體產業巨擘的幾十年後,儘管中國已經在高鐵、核能與太空科技等世界重要產業上笑傲全球,全中國含港澳的範圍內仍然沒有任何一家足以與台積電匹敵的大型半導體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