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持續延燒下,各國陸續展開疫苗施打工作,其中以色列的接種進度領先全球,目前已為逾200萬公民施打疫苗,以每日注射25萬劑的速度估算,在2月底前就能涵蓋全國大多數成年人口。不過,居住在以色列控制的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地區的400多萬巴勒斯坦人,卻被以色列政府排除在接種計畫之外,使以國傲視全球的疫苗成功故事蒙塵。
目前為止,以色列60歲以上人口已有約75%接種新冠疫苗,生活在約旦河西岸(West Bank)「屯墾區」(settlement,以國稱定居點)的以色列人,以及東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佔領地的阿拉伯裔巴勒斯坦人也包含在內,但生活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Gaza Strip)的逾480萬名巴勒斯坦人則與疫苗絕緣。
Israel is top of the league for vaccinating its own people. The accolades say Israel is the 'example'. False. Israel is denying the vaccine to Palestinians whose land and lives it controls. WHO has pleaded with Israel: to no avail. Apartheid in action.https://t.co/BpQDRDWS4H
— John Pilger (@johnpilger) January 11, 2021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10日發布聲明,強調以色列當局有義務為巴勒斯坦人施打疫苗,否則即構成對巴勒斯坦人民的種族歧視,且剝奪他們的健康權。聯合國(UN)人權機構也呼籲,以色列作為佔領國應終止差別待遇、確保巴勒斯坦人能公平獲得疫苗,人權組織更痛批此舉形同「種族隔離」(apartheid)制度在今日的以色列上演。《時代》雜誌(TIME)15日刊登專文,探究以色列疫苗政策的成功之道,以及佔領區巴勒斯坦人遭排除在外的後果:

以色列的疫苗接種計畫為何如此成功?
截至14日為止,以色列全國已有逾20%人口施打疫苗,比例高居全球第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接種率位列第二,約有10%人口已接種疫苗,美國、丹麥的接種率則落在2%左右。
《時代》雜誌指出,以色列之所以能成功實施新冠疫苗接種計畫,主要可歸結為國土面積較小、公衛醫療體系強大、及早收購疫苗等因素;除此之外,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面臨三項刑事控罪,民眾更不滿經濟在疫情下遭受重創、連續數月上街抗議,隨著以色列將在3月舉行兩年內第4次的國會選舉,疫苗接種行動正是納坦雅胡當前迫切需要的一場政治勝利。
儘管以色列同樣面臨反疫苗陰謀論與不實資訊流竄的問題,但靠著衛生部門的多管道宣導,甚至請出納坦雅胡在電視轉播下注射全國第一劑疫苗,同時集結猶太教極端正統派(Haredi Judaism,ultra-Orthodox)拉比等領袖的力量,有效建立全民樂於接種疫苗的共識。而以色列國防軍(IDF)與公衛體系的緊密合作下,也有助於當局迅速部署疫苗分發與後勤工作。

除此之外,以色列政府更砸下重金搶購大量疫苗,才在全球搶破頭的疫苗爭奪戰中拔得頭籌,根據以國公共媒體報導,該國購買美國莫德納(Moderna)與輝瑞大藥廠(Pfizer)疫苗的均價約為每人份47美元(約合新台幣1317元),比美國、歐盟政府支付的價格高出近二倍。納坦雅胡此前更透露,以色列政府已與輝瑞達成協議,以共享疫苗接種後的生物特徵數據為條件,藉此獲得1000萬劑輝瑞(Pfizer)和德國BioNTech合力研發的新冠疫苗。
以色列有責任為巴勒斯坦人接種疫苗嗎?
The UN says Israel not giving #COVID19 vaccines to Palestinians is "discriminatory and unlawful."Israel has vaccinated 20% of its pop., but not 4.5 million Palestinians under Israeli occupation/blockade in the West Bank and Gaza.Rights groups call it an "apartheid" system. pic.twitter.com/MUJsjg1BPM
— AJ+ (@ajplus) January 18, 2021
以色列1948年建國後陸續佔領東耶路撒冷、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的土地,1993年,以色列政府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簽署《奧斯陸協議》(The Oslo Accords),允許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擁有一定自治權,但以色列仍然掌控著協議中被劃為「C區」的地帶逾60%,更不斷鼓勵猶太裔公民在這些地方設立屯墾區,世居於此的巴勒斯坦人則不斷受到以色列政府迫遷與騷擾。
而以色列雖於2005年自加薩撤軍,但在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於2007年控制當地後,以國當局祭出嚴酷的海陸空封鎖,當地宛如「露天監獄」的處境已持續十餘年,水電供應嚴重短缺,醫療體系更是極為脆弱,外界相當擔憂疫情將重創人口稠密的加薩走廊。根據聯合國數據,以色列佔領地迄今累計逾16萬人確診、超過1700人病亡,接受病毒檢測者的陽性率甚至高達30%;相較之下,以色列的陽性率為7.4%,顯見佔領區的實際疫情恐怕更為嚴峻。
任職於巴勒斯坦新冠衛生委員會的醫師巴格托伊(Mustafa Al Barghtoy)強調,成千上萬的以色列屯墾者有權獲得疫苗,比鄰而居的巴勒斯坦人卻被排除在外,充分凸顯制度的不公正,「令人回想起種族隔離制度」,更無助於以色列達到「群體免疫」目標。
但負責管理西岸民間事務的以色列國防部政府領土活動協調處(COGAT)則主張,《奧斯陸協議》賦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依據自決原則負責當地的醫療保健,因此以色列無須為巴勒斯坦人的健康負責。不過聯合國人權專家對此反駁稱,健康權是一項基本人權,以色列不能迴避國際法所規範更加廣泛的保護責任,佔領方有責任向被佔領土提供醫療服務。
Never in a million years did I think I would ever be able to write about #Palestine for an outlet like @washingtonpost. And yet today, they published my op-ed about vaccinations in Palestine: https://t.co/Qx5z7gnpY6(1/6)
— Yara Asi (@Yara_M_Asi) January 15, 2021
既然以色列拒絕馳援,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想盡辦法自救,衛生當局在11日緊急批准俄羅斯研發的「史潑尼克V」(Sputnik-V)在自治政府管轄區使用,以色列媒體指出,以國已放行首批5000份史潑尼克V疫苗入關,巴勒斯坦當局最快在19日就會收到疫苗,透過國際平台「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取得的第一批疫苗則預計在2月抵達。但在接下來數周時間內,巴勒斯坦人能做的只有在急速竄升的疫情下苦苦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