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中國共產黨執政有負面批評,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官媒,會把其他建議以「內參」方式提交給高層決策者,但《美聯社》10月31日指出,隨著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大權在握,任何質疑政策的建議都具有風險,就算寫在內參,也可能被上級層層刷掉,決策者更無法得知基層聲音。
《美聯社》指出,《新華社》記者廖君、黎昌政2019年12月31日引述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說法稱,開始蔓延的COVID-19疫情尚無人傳人現象,但這只是讓大眾知曉的內容,而廖君在給中共決策高層的內參中,則提醒未知的危險疾病已浮上檯面。
廖君2020年1月29日也報導在疫情擴大前,8人因「散布謠言」而被捕。《美聯社》表示,實際上這8人是醫生,且只是在聊天群組內互相提醒有新興病毒出現。廖君同樣有寫內參,提到武漢市衛健委的報告在網路上流出,但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楊大利稱,她的報告恐怕使決策高層認為疫情受到控制。
1/My dive into China's "Neican" internal reference system, and how it's been changing under Xi's rule.China's Communist Party has long used a powerful internal reporting system to learn about issues considered too sensitive for the public to know. https://t.co/SidF0D3yo2
— Dake Kang (@dakekang) October 31, 2022
「這是體制問題」,楊大利告訴《美聯社》,「他們運作的體制,阻擋能促使良好決策的資訊」。他直言:「有權力的領導階層成了人質...... 他們活在保護層中,受到保護的同時,也掩蓋應讓大眾知道的資訊。」《美聯社》說,各媒體和智庫有提供內參給地方政府的管道,但《新華社》是直達中央執政者。
敏感資訊寫內參給官員
《美聯社》稱,中共把內參視為秘密武器,行動如「眼耳」,進行宣傳如「喉舌」。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的中國媒體專家雷普尼柯娃(Maria Repnikova)說,這些寫內參的人考慮周到、心胸開放,且經常批評政府,「但對內容依然小心謹慎,因為還是有守門員」。
《美聯社》提到,就算這些寫內參的記者得到政府支持,仍會面臨風險和脅迫,因為官員會用盡一切手段,阻止壞消息傳到上級耳裡。曾在中國擔任記者吳木鑾(Alfred Wu),見過當時在福建省任職的習近平,直言習近平相當熟悉內參作法,且與《新華社》、《人民日報》記者搞好關係,為自己仕途加分。

「他常和記者打成一片」,吳木鑾向《美聯社》表示,「他的街頭智慧(street smarts)幫到他許多」。習近平2012年上台後,開始抑止不同聲音,並藉由打擊貪腐來關押政敵,使得記者寫內參時更加謹慎。吳木鑾還說,《新華社》通常是向中共第2號人物、國務院總理報告,但現在都已是向習近平報告。
《美聯社》引述消息稱,先前寫內參讓國有企業高層落馬的《新華社》記者,現在已不能寫任何東西,就算內參體制依然有力、活躍,但寫這些敏感資訊的風險也增加。消息人士說:「他先前能揭露這些事情,因為《新華社》能保護他,現在則告知他不能寫任何東西。」
官媒對記者已無保護力
另外,內參體制同樣有貪腐問題,官員和商人會藉此來遊說自身利益。《美聯社》提到,陝西省官員就想用現金和金塊收買記者,避免奪走38條人命的採礦意外事件不要曝光。習近平的反貪腐行動排除他的競爭者,而低階官員不想在缺乏高層明確許可下做決定。 (相關報導: 「這是全球網路言論自由攻防的關鍵戰役!」推特控告這個國家的政府濫權審查言論 | 更多文章 )

由於數十年前,官員鮮少有管道知道一般大眾的想法,因此內參極具價值,但隨著網路讓人人能發聲,使得內參難以分析的資訊驟增,加上習近平透過大數據來控制網路言論,並推動打擊網路謠言,導致內參內容愈來愈多網路貼文,且習近平收緊網路言論,送給高層的內容會更加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