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大流行不僅引起全球經濟及社會動蕩,中美在亞洲的新一波外交及軍事角力也趁此展開,美中台三方在疫情爆發期頻頻出招。
在中國「遼寧號」航母編隊再次穿越太平洋上的第一島鏈後,專家分析,中國主要是針對台灣,就蔡英文政府拓展外交空間釋出警告。
美國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中國計劃主任孫韻(Sun Yun)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中國可能「對台灣近期針對世衛的動作以及民進黨借著疫情擴大國際空間都感到不快」。
中國航母「秀肌肉」的時機
4月10日,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編隊自東海出發,穿越太平洋第一島鏈,從日本沖繩島南方宮古海峽,穿越台灣島東北側西太平洋往南移動,預計抵達南海海域。
中國海軍13日確認,遼寧號航母編隊近日經宮古海峽、巴士海峽,到南中國海開展訓練,並強調這是年度計劃內的例行性安排。

分析認為,遼寧號行經路線敏感,備受關注的一個原因是,美軍部署在印太地區的四艘航母全都因為船員感染肺炎而無法行動。
此外,新冠疫情導致的變化還包括,近期台灣推出新一波外交舉措,中國方面指責台灣「以疫謀獨」,美國軍機對中國方面的軍事動作做出反應。這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遼寧號的動態成為觀察中美台關係的重要窗口。
專家分析,中國航母編隊演習並非宣戰,但首要是針對台灣,表明北京在此刻仍牢牢掌控軍事主動,對蔡英文政府因為疫情管控得宜順勢拓展外交空間釋出警告。同時,也對外宣示中國解放軍在管控病毒上,比美國以及其他有航母艦隊的大國都更好。
中國解放軍「轟六」轟炸機、「空警五○○」預警機與「殲十一」戰鬥機4月10日也飛行通過台灣西南海域,執行遠海長航訓練。據統計,這是今年中國戰機第六次繞台。
全球危機下的台灣新外交

台灣疫情控管形勢比較樂觀,政府開始在外交上進行以「Taiwan Can Help」(台灣幫的上忙)為主題的「口罩外交」。四月以來,陸續捐增歐美各國千萬片醫療用口罩給醫療前線,本周開始對菲律賓及越南等亞洲各國進行捐贈。
台灣官方還與世界衛生組織(WHO 簡稱世衛)展開激烈的爭論。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上周公開批評台灣政府及民間對其進行「種族歧視」的人身攻擊之後,台灣民間反應激烈,眾籌網站嘖嘖短時間內集資兩千萬台幣,部分用於周三(4月15日)在《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宣揚「Taiwan Can Help」,並為台灣被阻擋在國際組織之外叫屈。
外界評論,台灣民眾的心態已經開始從因為北京壓力而浮現的「亡國感」,轉移到自信能幫助別人的「強國感」。專攻台灣民主的學者南樂(Lev Nachman)對BBC中文稱,台灣的自信心來自在沒有世衛及美國的幫忙下,靠自己防疫成功。
北京的反應

北京對於台灣在疫情期間的國際外交行動,開始有所反制。 (相關報導: 防疫外交》台美外交高層討論分享「台灣模式」 美國安會、駐日內瓦使團感謝台灣伸出援手 | 更多文章 )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分析員李愛玲(Helena Legarda)告訴BBC中文,此次遼寧號編隊演習,主要是針對台灣,發出信號,表示即便肺炎大流行期間,中國仍可以針對台灣進行潛在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