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賴政府「真理部」揭牌運作?

教育部長鄭英耀14日表示,兩岸現處於緊張關係,國際交流對學生來說是好事,但對於和中國交流,以現在來講不鼓勵,甚至是禁止、反對。(資料照,劉偉宏攝)

賴清德政府成立了新部會?倒也不是,而是教育部、陸委會等官方機構,承擔了兩岸關係緊縮的「左右護法」新職能。13日陸委會先是在臉書發文,指對岸招攬台灣學生的各式交流活動,都可能淪為中共的統戰宣傳工具。翌(14)日教育部長鄭英耀接力,語出驚人,稱「兩岸現處於緊張關係,國際交流對學生來說是好事,但對於和中國交流,以現在來講不鼓勵,甚至是禁止、反對。」

寒蟬效應發酵,兩岸交流自我審查與禁足

針對鄭英耀口中的兩岸交流禁令,有學者指出他是明白揭示的「史上第一人」。事實上,鄭英耀力阻兩岸教育或學生交流,始終衝在最前線。今(2025)年2月教育部接連宣布將大陸「統戰3校」與「國防7子」拉為黑名單,當總統賴清德3月13日宣告對岸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推出兩岸關門的「賴17條」後不久,鄭英耀馬上表態兩岸中小學避免交流,盼以歐美、東北亞、新加坡等學校為優先。

儘管鄭英耀15日澄清,他承擔不起「反對跟中國學術交流」這樣的帽子,但人人自危的寒蟬效應早已在教育圈發酵,從小學到大學,從家長到學者,確實因此對於兩岸交流活動顧慮再三。有學者就在群組坦言,政府的說法和做法,等於「全面開鍘了」,陸方的暑假交流邀約不少,但「都在觀望,不太敢去的居多」。

鄭英耀聲稱「教育部無意限制人民遷徙自由」,不過「賴17條」橫空出世之後,教育部與陸委會賣命宣傳赴陸交流風險高,包括對於藝人、軍公教帶有「忠誠檢驗」意味的查處作為,就已經達到拉起台海封鎖線的政治目的。根本不需要有白紙黑字的具體政策落地,眾人便自我審查、自我禁足,就怕從大陸交流回來後,被政府查水表、找麻煩。

廣東省廣州市暨南大學隸屬於中共統戰部。(暨南大學官網)
教育部2月20日宣布禁止與中國大陸華僑大學、廣州暨南大學與北京華文學院等3校合作交流,未來也將不採認學歷。(取自廣州暨南大學官網)

貫徹賴清德御旨,教育部長忙著洗滌人心

回顧台灣政治民主化後的教育部長,鄭英耀或許可以對標杜正勝。在李登輝時期,杜正勝就是歷史教育認同改造工程的設計師與執行長;到了陳水扁時期,院士級的杜正勝,竟可為執政者誤用成語「罄竹難書」而護航背書到底,盡現知識分子為政治權力折腰的醜態。

大學校長出身的鄭英耀,甚至到了東廠或親衛隊的地步,貫徹賴總統「洗滌人心」思想言論審查與管控的強烈意志。他一方面點名北一女教師區桂芝,強調教育人員要有「國家意識」,還在網路節目上矢言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最基本的「國家認知立場」;另一方面又以「尊重學生言論自由」為名,替綠營「大罷免」進入校園擺攤,喊一聲「芝麻開門」咒語。

許多人批評鄭英耀「雙重標準」,其實是誤會他了,因為他的標準一以貫之:「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無庸置疑」。所以鄭英耀忙著籌編「識讀中國威脅」的「國家教材」,無非是要實踐賴清德在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上的御旨:「跟中國進行交流時,能存有風險意識」,以及「一起守護民主,以及維護台灣國際競爭力和國家安全」。 (相關報導: 風評:還有誰不是「中共同路人」? 更多文章

賴清德總統2月20日出席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提醒校長們兩岸交流要有風險意識。(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總統2月20日出席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提醒校長們兩岸交流要有風險意識。(總統府提供)

美國麥卡錫主義再起,政治迫害進入校園

長年在美國美利堅大學任教的學者趙全勝,13日在台大政治系發表演講時,便指出川普(Donald Trump)主政下的美國,再度吹起濃濃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風氣。他以2018年川普1.0時期發動的「中國行動計畫」(China Initiative)為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陳剛於2021年1月14日在家中被捕,指控其學術活動「與中國關聯」。美國學界為此發起「我們都是陳剛」(We are all Gang Chen)的串連抗議,但仍舊止不住政治力量對華裔學者的莫須有罪名,還導致華裔科學家自殺的案例。美國華裔學術圈瀰漫著恐懼氣氛,掀起華人學者的「海歸潮」,至今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