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調為「全球大流行」一個半月以來,截至4月22日已有29國確診人數超過萬人,其中不少先進國家「後發先至」,大量病患使得醫療體系幾近癱瘓;即使先前被廣泛讚譽為「超前部署」的亞洲國家,亦不乏「下半場失守」的錯愕局面。在病毒擴散、群聚感染的地區,禁足、停工、封城等降低社交接觸的作法,幾乎已被證明是「必要之惡」。由於人員物資停止流動,對於產業鍊乃至於消費端都造成嚴重停滯,全球經濟也遭受空前打擊。
噩耗此起彼落之時,全球都在關注還要多少時日才能解除封印、回歸正常,在疫病遠未結束之際,世界更需保持冷靜。風傳媒回顧全球大流行「關鍵三月」,在起源地中國武漢之外,歐、美、亞八個代表性國家在疫情爆發前後,各自做對了哪些事、又曾在哪些決策失守?針對近期確診人數攀升的地區,那些成功壓平疫情曲線的國家又有何範例可供參考?
一場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將英國首相強森送進加護病房,也重擊英國原已脆弱不堪的國家醫療服務(NHS)體系,強森如今成功擊敗病魔,但英國舉國上下仍與病毒苦苦抗戰。
距離英國出現首起確診病例,已過去11週時間,英國截至22日累計確診病例突破13萬人,逾1萬8千人死亡,嚴重程度分別高居全球第六、第五。強森(Boris Johnson)政府的公衛顧問如今坦言,將死亡人數壓在2萬人以下,對英國而言已是「很好的結果」;生物醫藥研究資助機構「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主席法拉爾(Jeremy Farrar)則告訴BBC:「英國若非歐洲疫情最慘重的國家,肯定也是歐洲『重災國』之一。」
那麼,英國政府一路上的防疫政策有哪些值得檢討之處,引發譁然又急轉彎的「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路線真的該被視為「佛系防疫」嗎?

佛系抗疫有多佛?
衛生大臣漢考克(Matt Hancock)2月10日將疫情風險上調至「嚴重和急迫」等級,賦予公衛部門強制隔離感染者的權限。但當義大利北部疫情急轉直下,部分城鎮進入封鎖狀態,衛生當局僅建議從當地度假歸國者自我隔離檢疫,遑論登記身份或追蹤接觸者。
3月12日,英國累計逾600人確診,強森內閣宣布抗疫行動由檢測—追蹤—隔離的「防堵」(contain)進入「延緩」(delay)階段,不再對輕症疑似患者採檢。強森甚至明言許多家庭將面臨生離死別,政府僅要求具症狀者居家隔離,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新措施,商店照常營業,並未宣布停課,亦未禁止大型公眾集會。
英國確診數在2天後突破千例,但政府的防疫路線仍不脫軟性基調,強森僅「建議」出現症狀的民眾居家隔離,「呼籲」孕婦、70歲以上高齡者及健康狀況不佳等高危險群自我隔離12週,鼓勵大眾居家辦公與勤洗手。
從防堵到延緩:數十萬人命為代價的豪賭
當抗疫策略由防堵轉為延緩,當局的首要之務便是「壓平曲線」(flatten the curve),儘可能拉長並錯開國民感染時間,使病例增加速率趨緩,避免疫情在短時間內失控爆發,蜂擁而至的患者將使NHS體系陷入癱瘓,並爭取時間強化防疫戰力與裝備。理想情況下,流行曲線的高峰將延遲至數個月後、也就是NHS資源較不吃緊的夏季才會到來,峰值也控制在醫療體系尚能承受的範圍內。
而英國政府同時打著的「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如意算盤,則是讓病毒在人群中傳播,大多數輕症者在染病、痊癒後自然產生抗體,整體人口在下波疫情來臨前達致一定程度的免疫,從而阻斷病毒的傳染鏈,保護老年人和易感染群體免受感染,也能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
此外,英國政府的公衛專家更認為,面對尚無出現特效藥或疫苗的新冠病毒,勢必是場長期抗戰,若過早實施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封鎖禁足等嚴格措施,民眾在疫情真正達高峰前便會出現「行為疲勞」(behaviour fatigue),相關禁令不宜操之過急。
從延緩到抑制:關鍵研究讓「佛系抗疫」急轉彎
不過,還沒來得及檢驗群體免疫策略的成效,學界質疑及社會恐慌接踵而至:過往先例中,多數人皆是透過接種疫苗而免疫,但新冠病毒疫苗何時出現仍是未定之天,更有人怒批強森政府根本是拿人命為代價,進行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實驗」。漢考克隨後也連忙澄清,群體免疫並非官方政策或目標,而是延緩疫情傳播的附帶效果。
不過,延緩策略言猶在耳,強森政府卻在數日內改弦易轍,大幅提升防疫措施力道,關鍵在於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傳染病專家佛格森(Neil Ferguson)團隊,於3月16日發布其參考義大利經驗建置的科學模型:研究結果顯示,高達30%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會進入加護病房,若持續現行「延緩」路線,「災難性的大流行」將拖垮醫療體系,若將死於武漢肺炎及NHS無力治療的病患一同計入,英國將付出26萬人死亡的慘痛結果。
在科學模型證明延緩策略行不通的情況下,強森政府隨即收緊防疫方針,改採「抑制」(suppression)策略,自3月18日起陸續實施停課、關閉餐飲娛樂場所等措施,並於23日發佈全國禁足封鎖令,禁止2人以上的公眾集會,民眾除購買必要物資、工作等理由外不得出外。國會也於25日通過緊急法案(Coronavirus Act 2020),賦予警方對違反封鎖令民眾開罰、逮捕的執法權限,違規外出者可被處以60英鎊(約合新台幣2100元)罰款。
儘管如此,英國仍是歐洲最晚關閉學校的國家之一,直至3月下旬才發布強制性的封鎖令,比起其他歐洲國家慢上好至少一週,也比美國加州、紐約州還要晚。
佛系抗疫是不得不為?因脫歐而分心?

「待在家中,拯救生命,保護NHS」(Stay at Home, Protect the NHS, Save Lives.),這句標語不只是英國政府在抗疫之戰中喊得震天價響的口號,有論者認為,倫敦當局第一時間選擇「不封鎖、不(主動)篩檢、不治療(輕症患者)」的抗疫策略,首席科學顧問韋蘭斯(Sir Patrick Vallance)甚至喊出放手讓60%人口感染病毒的「群體免疫說」,背後的重要決策依據,都是要減緩醫療體系壓力,為長年超載運轉的NHS爭取時間備戰。
與台灣的健保制度不同,英國NHS的財源幾乎全來自政府稅收,所有國民皆享有免費醫療服務。但隨著政府支出逐年增加,最後不得不訂定經費增幅上限。削減開支的後果,使英國人引以為傲的NHS招牌蒙上一層灰,醫院面臨嚴重人力短缺問題,病床、呼吸器、防護衣、口罩等資源亦不足應付抗疫需求——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德國每10萬人擁有29張ICU(Intensive Care Unit,即加護病房)病床,但英國僅有6張。

但《衛報》(The Guardian)則直指,英國在1月31日出現首二起確診病例,當時疫情發源地武漢已封城逾一週時間,世界衛生組織(WHO)前日也宣布將新冠肺炎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但同日發生的另一件大事——英國正式脱歐——佔據了強森政府的大部分心思,既未如南韓與德國迅速提升檢驗能力、效法新加坡或台灣進行嚴格疫調及接觸者追蹤(contact tracing),採取停課、取消大型集會等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措施的時間,更較其他歐洲國家慢了好幾拍,也因而錯失防堵疫情的黃金時間。
檢測量能、醫護裝備仍未到位
英國民眾對NHS工作者的熱愛與敬意,從街頭、住家窗口隨處可見的彩虹圖案海報展露無遺,家家戶戶也響應每週四晚間8點為醫護鼓掌喝采的例行活動。但與此同時,英國前線醫護卻仍面臨篩檢量能遲遲未到位,個人防護裝備(PPE)嚴重短缺,病患淹沒醫院的龐大壓力。
Britons have been publicly declaring their love and support for the NHS, by adorning their windows with pictures of rainbows. Chronically underfunded and stretched to its limits during normal times, the health service has never been under so much pressure https://t.co/XxYfLkbENB
— CNN International (@cnni) April 19, 2020
迄今為止,英國約有36萬人受檢,檢測能力擴大至每日2萬1千次,但與當局目標在4月底前達到每日10萬次的規模仍有落差。由於病毒篩檢量能遲遲未能擴大,英國目前主要對已住院的重症患者,及部分出現症狀的NHS員工及看護機構人員進行檢測;一般民眾若出現發燒、持續咳嗽等症狀,全家人必須居家隔離14日,期間無需與家庭醫師(GP)聯繫,也務必勿自行就醫,若症狀持續惡化,才能撥打NHS的111專線求助。
英國政府直接在官方指南中強調,民眾若待在家中就無需進行檢測,因此實際感染人數恐怕遠高於官方確診數字。CNN則指出,由於現有篩檢能力不足,醫護人員及其同住家人若出現症狀,將迫使他們在未能確認是否患病的情況下停工隔離,使前線人力短缺的情形雪上加霜。

截至17日止,官方統計共有27名NHS員工死於新冠肺炎,但根據《衛報》統計,實際死亡人數至少有65人,更傳出個人防護裝備(PPE)嚴重不足,前線醫護必須重複使用一次性口罩與隔離衣,甚至必須加水稀釋洗手液的慘況。為了解決前線人力與ICU床位的燃眉之急,英國政府除了召集退休醫護重新披上白袍,向私立醫療機構徵用病床,全英各地的展覽中心也趕工改建為臨時性的「南丁格爾醫院」(Nightingale Hospital)。
英國18日新增888起死亡病例,已較前一週的峰值為低,住院人數也出現些微下降趨勢。暫代首相職務的外交大臣拉布(Dominic Raab)強調,當前曲線顯示封鎖措施發揮作用,但封鎖令將至少持續實施延長施行三週至5月7日,慎防疫情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