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來,中國的結婚率持續下滑,越來越多受高等教育、事業有成的女性不願走入婚姻,卻渴望擁有自己的孩子。《法新社》日前報導,由於中國現行法規限制單身女性利用人工生殖方式誕育下一代,許多人只好砸下重金出國求子,而白人捐精者的精子特別受中國媽媽青睞。
在赴美接受人工授精前,現年39歲的小公主(化名)一頁頁仔細瀏覽精子銀行網站上的捐精者「名錄」,在這些「精主」的童年照片中,一名法國、愛爾蘭混血男孩的微笑與湛藍眼珠吸引了她,決定選擇這位編號「#14471」的捐精者成為她未來孩子的父親。
只要小孩,不要丈夫!
許多中國女性認為,找不到或不想要伴侶,都不是阻擋她們為人母的理由,但跟據中國衛生部門規定,精子銀行的用途限於「治療不孕或預防遺傳疾病」,單身女性基本上被精子銀行及人工生殖拒於門外,也迫使她們到外國尋求協助。
As the marriage rate in China fell to 7.3 per 1000 in 2018, more single women want to become mothers without husbands.They are turning to overseas options because unmarried women in the country are largely barred from accessing sperm banks.@SCMPNewshttps://t.co/MURZzJC6AX
— Holly Chik (@hollycwchik) December 6, 2019
北京一家生殖醫院的院長劉嘉恩(音譯,Liu Jiaen)告訴《法新社》(AFP):「我們也想協助這些單身女性,但不幸的是,我們確實受政策限制。」28歲的生育維權人士張艾倫(音譯,"Alan" Zhang)則說,若單身女性能使用精子銀行、凍卵等技術,將會是保障生育能力的一種方式,「但政府沒有這麼做,人民只好自己另闢蹊徑。」
「很多女性不會結婚,使她們無法完成(生育)這個生物基本使命。」使用自己的微博名稱為化名、避免引來負面關注的小公主說:「有另一道門已經敞開。」小公主的孩子如今已有9個月大,她以漫畫《凡爾賽玫瑰》為靈感,將寶寶取名「奧斯卡」—這部漫畫以法國大革命為主題,藉此紀念寶寶的法國血統。
小公主認為,孩子不必然要擁有父親—她自己的父親不但控制慾強、還時常發怒。「為什麼每個人都認為,孩子會問:『我為什麼沒有爸爸?』」小公主說道。
海外求子之路 道阻且長

不過,中國單身女性雖然能赴國外求子,但要付出的代價也不容小覷:透過外國精子銀行受孕的費用約為20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86萬5000元),因為中國法規禁止進口精子,她們還得出國好幾趟進行醫療程序。
儘管如此,許多設立於歐美的精子銀行仍指出,公司的中國顧客不斷增加,丹麥精子/卵子銀行「Cryos」甚至為此創建中文版官網,還增聘了會說中文的員工。

想生混血娃 中國媽媽獨鍾白人精主?
與中國要求隱匿捐精者個資的規定不同,外國精子銀行會提供捐精者髮色、族裔甚至童年照片等詳細資訊,Cryos公司的利斯雷夫(Peter Reeslev)在過程中也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即使精子銀行內存有華裔捐贈者的精子,這些中國媽媽還是更傾向於選擇白人捐精者,生下擁有雙眼皮、白皮膚的混血寶寶。
「如果你選擇使用捐獻的精子(懷孕),精子本身就是一個商品。」現年35歲的中國單身母親嘉莉(化名,Carrie)對此則表示,海外精子銀行在這方面更加先進,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嘉莉強調,自己在挑選「精主」前並沒有預設偏好的種族,但在瀏覽過捐精者名錄後,她發現自己更喜歡外國人的外表,最後生下了2個丹麥混血寶寶。
小公主也說,她當初主要是因為捐精者標示「充滿喜悅」的個性選擇了他,但她在微博放上奧斯卡的照片時,總是標記著「#混血兒」的標籤(hashtag)。「我個人並不在意膚色,我只在乎(孩子)眼睛要大、長得要好看。」
台單身女性、女同志伴侶亦無緣人工受孕

在歐洲,包括英國、西班牙、荷蘭、愛爾蘭、北歐各國皆允許藉由人工生殖等醫療協助生下小孩,法國也可望鬆綁《生物倫理法》,允許單身女性及女同性戀伴侶也能合法接受人工授精。但台灣《人工生殖法》同樣規定,規定只有夫妻才可以實施人工生殖,單身女性不能在台灣購買或使用精子,但法律允許單身女性冷凍卵子。
今年5月通過的同婚專法《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第24條也規定,現行《人工生殖法》不在適用或準用範圍內,同志雖然得以登記結婚,卻無法利用人工生殖方式誕育下一代,也引發同志生養子女權益的討論。近年來,也有許多民眾於我國公共政策網路平台提案「開放單身女性合法施行『人工受孕』及『試管嬰兒』」,但政府部門目前僅稱此議題尚不具社會共識,將持續納入各方意見審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