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當政府成為慘賠全民利益的外交賭徒

2020年11月14日,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與美國總統大選勝選人拜登的外交幕僚布林肯通電話,轉達我國祝賀之意(風傳媒製圖/翻攝Twitter,AP資料照)

生活中或影劇中,總有些令人厭惡的賭徒角色。所謂賭徒,有幾個十分鮮明的特色:首先,對尋求獲利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計代價,一味追高,一回神才發現已賠盡身家;接著是嘴硬,賭輸仍死不承認,總抱持著「有賭未為輸」的追逐心態,極力為自己辯解,隱藏自己私底下的債務;最後幾近傾家蕩產,又抱怨無人支持,最終在債務危機跟翻本的心理暗示下再次孤注一擲。

這種衝動失控的行為,本以為只會在日常生活或影劇中看到,現在卻正活生生的在臺灣上演。而正在浪擲千金的賭徒,就是民進黨政府!他們每一步都符合上述的特色。人常說小賭怡情、大賭亂性,但拿全國老百姓的利益去做一場毫無邏輯的外交賭注,只怕是要成了千古罪人。

經貿談判涉及取捨,應掌握者有二,分為「時間框架」與「利益框架」。對美關係是我國外交關係頭等大事,惟蔡政府的務虛不務實,體現在荒謬的戰略選擇上,完全忽略了時間框架及利益框架。在過去四年,只知道順著「川蔡通話」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不斷吹捧煙花幻火。此時居然選擇以「主動開放萊豬」來示好,豪賭一把,希望在川普政府選戰期間對中加碼施壓的背景下,尋得一點實質進展。

在時間框架上,想也知道,作為專業技術官僚的貿易代表,怎會在政府有交接可能性之際開展新的貿易談判?又根據美國2015年通過的《貿易促進授權法》,總統自正式通知國會90日後起,始可對外展開貿易談判。甫剛結束的美國大選,同時也是美國第116屆與第117屆國會的換屆選舉,任期屆至之際又要如何知會?

再者,無論總統是否換人,新任貿易代表都須經參院行使人事同意權方可就任,歐巴馬第一任期的貿易代表Ronald Kirk在2009年的3月18日於參議院通過提名;現任貿易代表Robert Lighthizer的提名案則於2017年5月11日於參議院通過,等於總統就任後,尚需好幾個月的時間。換句話說,當蔡政府於今年8月底宣布開放,早就應該做好至明年年中臺美經貿談判可能都不會有實質進展的心理準備,此等都是忽視「時間框架」的低級錯誤。

其次,拜登早在今年刊登於外交事務的專文《為什麼美國必須再次領導世界》(Why America Must Lead Again)表示,在投資美國之前,不會進入新的貿易談判;另一方面,倘若川普連任,面對「美國優先」、「經濟復甦」的選票承諾,若要取得令建制派無以抨擊的戰果,重回美中貿易磋商機制都是可能的政策選項。蔡政府在這個時候投懷送抱,把臉送上去丟,這更是「利益框架」下的嚴重錯誤。

數不清的明顯誤判與草率,都讓人不禁疑惑,蔡政府究竟是憑著幾分自信,未經談判即自掀底牌,說出「符合國家利益及未來戰略發展」一席話。倘若不是毫無外交專業,就是不切實際的賭徒心理作祟。展自信與下險棋,往往一體兩面,蔡政府這次不計代價,一味追高,可是吃了大虧。自己被美國打臉是一回事,可臺灣人民的健康與經濟利益,也被糟蹋了。 (相關報導: 王瀚興觀點:「不見飛虎,只見萊豬」,人民健康才是國家利益! 更多文章

賭徒的另外一個個性是嘴硬,死不認輸,執拗地想方設法為自己開脫。準總統拜登都近日又在與紐時專欄作家Thomas L. Friedman的專訪時闡明,在美國國內環境獲得強化前,將不會與任何人簽署任何新的貿易協議。然而,蔡總統在獲頒「國際領袖先鋒獎」發表演說之際,還是不斷強調洽簽臺美雙邊貿易協定,在尋求進展未果的背景下,蔡政府的空虛說詞與美方的態度宛如平行時空,毫無交集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