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澳相當重視、具高度戰略價值的索羅門群島與我國斷交,吉里巴斯也隨後宣布中斷與我外交關係。兩邦交國相繼與我斷交,台北與北京兩當局目標不一、價值迥異,但卻前所未有的獲益於同一場外交危機。「負責任」一詞,表面簡單,卻是知易行難,兩岸掌權者卻通通在有恃無恐的有限認知下追求短期利益,將兩岸情勢拽向無盡的衝突螺旋。追根結柢,在這樣的危機循環中,是誰受益?又是誰受害?北京獲益,一如受中共強迫改名的外企不會因臺灣強烈抗議而重回原本名稱,風頭一過,當"Taiwan,China"的既定名稱成為事實,除對國際政治較有深入了解的外國朋友,長期性的名稱露出或塑成國際社會對臺灣政治地位的既定認知。長久論之,臺灣與香港何異?恐成為外國朋友面對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第一個存在的前提性疑問。是好是壞?當然不利於我國的外交形象宣傳。同理,中斷正式外交關係的邦交國恰如變了心的全壘打,縱因內部政治危機或政府換屆而對舊有外交政策改弦易轍,重建與中華民國邦交也全然不會是可能採行的選項之一。若以「臺灣」作為主體的國家地位未於國際關係的互動中發展與受承認而凸出,失去邦交國的打擊就是對外關係經營的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