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陸「全國臺灣研究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二十八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簡稱「三臺會」),7月30日在廣西南寧召開。本人和來自兩岸暨港澳地區一百多位專家學者應邀與會。面對當前詭譎異常的臺海形勢,與會大陸人士不禁都興起「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慨。
對岸重要智庫學者周志懷即認為,臺灣局勢處於三年來最錯綜複雜的時段。他把兩岸關係概括為「三重斷裂」:一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機遇期的斷裂;二是陸美共管「臺獨」的斷裂;三是認同的斷裂。周志懷預判,在上述「三重斷裂」下,出現了「兩個真實存在」:「獨」的可能性真實存在,和「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可能性真實存在。因此,周志懷認為,兩岸非常需要進行危機管理。
我同意周的部份看法,但認為在民共嚴重缺乏互信,而雙方又不存在溝通管道的狀態下,要進行危機管理談何容易。何況,在兩岸幕前幕後扮演重要角色的美國,川普總統的言行舉止和政策走向,又是充滿如此的不確定性。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鄧小平在外交上採取韜光養晦策略,中美關係穩步向前,也帶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為中共的改革開放營造了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但四十年下來,中美關係從「戰略合作」轉為「戰略競爭」,兩岸關係也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為習近平龐大的改革工程,形成了巨大的阻力。有大陸學者認為,中共此時除了韜光養晦外,是否應思考積極有所作為。
有所作為就必須正確評估形勢,而川普的言行舉止,又是其中極端難料的部份。川普2018年7月對中共發動貿易戰後,中共內部有批評指出,領導階層似乎未能掌握美國朝野當前對中共的立場和戰略,也錯估了川普這位「非典型領導人」。就在「三臺會」召開期間,也就是中美在上海的第十二輪貿易磋商甫於7月31日落幕之際,川普打破雙方貿易戰的暫時休兵,宣布自9月1日起,對3,00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輸美貨品加徵10%關稅,使中美貿易衝突又再度升溫。
表面上,川普此舉是不滿中共在談判中使出拖延戰術,未依承諾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但川普在中共北戴河會議之前做出這項決定,確讓北京感到措手不及。根據美國學者裴敏欣的分析,北戴河會議將討論美中貿易戰,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美國總統大選的推進,中共妥協的可能性會進一步減少。川普之前採先發制人的策略,並放話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若不加緊腳步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就會上調加徵稅率。看來川普精打細算,有他策略性的考量。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8月2日聲稱,如果美方將徵稅行動付諸實施,則中方將不得不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於中共是對美貿易出超的一方,很難運用關稅加以反擊;若鎖定美國企業採報復行動,也可能降低外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意願,對中共經濟會造成重大傷害。 (相關報導: 王瀚興觀點:歷史為鏡看停辦陸客自由行 | 更多文章 )

另一個大陸學者感到關切但在會中沒有深加討論的議題,就是香港的「反送中」遊行抗議行動。香港問題涉及中共內政,非常敏感,川普不願做出太多的表態。但《紐約時報》報導,轉折點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7月在華府會見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對此,中共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以發言人名義,指控華府高層「別有用心」,企圖干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隨後,華春瑩就在7月30日公開指責,香港一連串抗爭是「美方的一個作品」,並敦促美方「停止玩『火中取栗』的危險遊戲」。接著,曾任香港行政長官、現為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董建華,則於7月31日表示,反對《逃犯條例》運動「提升快速、規模龐大、組織精密隱蔽」,令人相信背後有幕後推手,可能和外來勢力介入有關,並稱「種種跡象都指向臺灣和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