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後備部隊戰力整建方向確定調整。國防部原規畫依照任務導向,將戰時擬動員編成的後備部隊,依任務區分為「灘岸守備旅」、「縱深及城鎮守備旅」及「重要目標防護守備部隊」。但國防部在12月1日的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會議中,公開證實「三類守備項目已不存在」,且日後教育召集,也將統一改以強化基本戰鬥教練為主。
而國防部也在12月9日公布新制14天教召的基本戰鬥教練內容,包括:行軍宿營、班攻擊與防衛、工事構築、戰傷急救、地形地物利用、障礙物破壞與通過、戰鬥間各種狀況處置等。
國防部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會議中,公開日後教育召集,將統一改以強化基本戰鬥教練為主。(資料照,取自總統府flickr)
根據國防部去年10月提交立法院的「國軍提升後備戰力」專案報告內容,國防部除了將後備部隊依戰時任務區分為3類外;更重要的是軍事訓練役役男在服役期間,與退伍後教育召集時所接受的軍事訓練,也將依照所屬單位之任務型態進行區分,不再是全體一致。
例如,被列為「縱深及城鎮守備」的後備旅,所接訓的新兵在入營後,即依照未來作戰任務實施編管;在4個月軍事訓練役期間,除必要之入伍及專長訓練外,其餘時間則置重點於城鎮戰訓練;退伍後的14天教育召集中,第一周以恢復基本戰技(實彈射擊、戰鬥教練)為主,第2周則以城鎮戰訓練為主。
後備軍人到哪裡舉槍都能瞄準?
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無論內容再怎麼充實,頂多只能訓練出會操作超過一種兵器的步槍兵,無法成為可應付多種作戰任務的成熟士兵。
換言之,國防部原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使服役僅4個月、短期內也不太可能延長的軍事訓練役役男,能在非常有限的役期內,集中學習日後動員時最迫切需要的戰技與任務,並對日後可能的守備區域與陣地位置有初步的了解。
當然,此一設計也會使後備部隊與絕大多數的後備軍人,僅能從事單一任務,導致部隊運用的僵化、減少作戰指揮彈性等缺點。從國防部在立法院說明的調整理由,包括「未來會在海邊、城鎮等處作戰仍是未知數」、「若受訓是城鎮作戰,到海邊是否就不會作戰了」、「後備軍人到哪裡舉槍都能瞄準」等,也可看出國防部之所以改弦更張,就是對原方案在部隊運用上的缺點感到疑慮。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然而,國防部新方案是否比原本的方案,更能提升後備部隊的作戰能力與效能?答案可能令人失望。
雖然現行軍事訓練役期和志願役士兵的養成訓練(包括入伍和專長訓練),都同樣是4個月,但志願士兵在分發至常備部隊後,還要接受駐地訓練和最重要的基地訓練;只有在完整地受完前述所有訓練後,才具備在各種不同作戰環境中,都能執行任務的條件。而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無論內容再怎麼充實,頂多只能訓練出會操作超過一種兵器的步槍兵,無法成為可應付多種作戰任務的成熟士兵。
城鎮作戰難度遠超過基本戰鬥教練
面對城鎮、都會地區這種複雜的戰鬥環境時,需要與國防部新制教召所規定、以野外戰鬥為主要場景之基本戰鬥教練「極為不同」的戰技戰術。
如果這些僅受過4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士兵,在動員時是加入常備部隊擔任補充兵,則在常備部隊合格軍士官數量較多,且長期服役之志願士兵仍占多數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在不大幅降低部隊作戰效能的情況下,讓這些補充兵逐漸成長為能適應不同作戰任務的成熟士兵。
但按照國防部的規畫,這些僅受過4個月軍事訓練役的士兵,在戰時絕大多數將用於編成新的後備旅或守備隊;但在後備部隊合格軍士官嚴重不足(多數後備旅平時只有不到20人的官兵),又缺乏長期服役士兵作為核心的情況下,要期待這些全由不成熟之後備軍人所組成的後備部隊,能在編成後不久即能適應不同的作戰環境、從事不同類型的戰鬥任務,無異緣木求魚。
從以往戰史,如1942至1943年的史達林格勒會戰、越戰中的1968年順化戰役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等,都可發現就算是久經戰陣、訓練有素的地面部隊,在面對城鎮或都會地區這種複雜的戰鬥環境時,都會遭遇極大的困難。因此,需要與國防部新制教召所規定、以野外戰鬥為主要場景之基本戰鬥教練「極為不同」的戰技戰術。
就算是久經戰陣、訓練有素的地面部隊,在面對城鎮或都會地區這種複雜的戰鬥環境時,都會遭遇極大的困難。示意圖。(資料照,軍聞社提供)
以在城鎮地帶擔任守備為例,戍守部隊不但要具備限制空間內快速反應射擊的能力、一定程度的狙擊能力;甚至還要具備若干戰鬥工兵的作業能力,才能根據共軍來襲方向,運用手邊有限資源,透過爆破等方式,於最短時間內將現地的街道巷弄與建築物,改造成有效的阻絕設施與防禦據點;來拘束共軍的進攻路線,讓後者被迫只能從守軍所布置的火網中通過,才有可能發揮以小部隊拘束大部隊的效果。
此外,城鎮作戰很容易導致部隊感到孤立,因此守備部隊需具備某種程度的小單位獨立作戰能力;最好還要有合適的通訊設備以維持部隊團結,並與友鄰單位維持行動上的協調。
應專注於日後守備任務最相關的戰技
城鎮作戰所需的戰術戰技,連長期服役的美軍正規部隊都未必能有效掌握;如何能期望僅完成基本戰鬥教練的軍事訓練役後備軍人,在未接受足夠城鎮戰訓練的情況下,於抵達任務區後立即上手。
一言以蔽之,城鎮作戰所需戰技戰法的複雜度,遠超過基本的戰鬥教練。
事實上,在海珊政權被推翻後,駐防伊拉克從事反叛亂任務的美軍正規地面部隊,儘管全由志願役士兵組成且裝備精良;但在投入城鎮地帶作戰前,多半還是要接受由特種部隊所派遣的教官進行臨戰訓練,甚至由特種部隊人員帶領從事戰鬥任務。
2003年秋天,伊拉克戰爭時美軍坦克駛在巴格達街道上。(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由於國軍常備部隊的規模不可能大幅擴充,意味著戰時國防部還是只能用後備部隊,來戍守台灣本島多數的城鎮與都會區。在軍事訓練役期和教育召集天數都難以再延長的限制下,國防部原本的方案,即讓役男於役期內專門練習與日後所擔負之守備任務最相關的戰技,並利用教育召集時,安排教召員前往日後可能戍守的位置,讓教召員對街道分布與陣地規畫等能有初步了解,反而比國防部的新方案有效。
應打破對旅級單位數量的執著與迷思
在後備部隊合格軍士官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應徹底拋棄以僅受4個月軍事訓練,徒有階級卻無足夠專業技能的預備士官為核心,來編成二十多個後備旅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然而,即使是國防部原本的方案,也還是有若干宜再改進之處。
第一,擔任「縱深及城鎮」守備任務的後備部隊,由於嚴重缺乏合格軍士官,又不可能配發先進的通訊設備,根本不適合編成為數3000人的旅級單位;比較適合的是編成獨立的守備大隊(營級)或中隊(連級),戰時則責成這些守備大隊或中隊分別進駐預先規畫的防禦位置,依託陣地盡可能獨立固守若干時間。
第二,後備部隊的軍士官在承平時期,應該在上級單位參謀與工兵的指導下,定期前往任務區實施參謀旅行,除了解任務區內街道與建築的型態,也要對戰時陣地與據點預先進行規畫,包括阻絕設施的位置與據點火力射向,還要事先囤儲戰時構築陣地所需的物資與器材;這樣才能在狀況發生時,於最短時間內結合現地的情形,完成陣地開設。
最後,在後備部隊合格軍士官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在2020年底後備部隊編制擴充前,軍官人數只有需求數的40%,士官人數也只有需求數的60%),國防部應打破對旅級單位數量的執著與迷思,徹底拋棄以僅受4個月軍事訓練,徒有階級卻無足夠專業技能的預備士官為核心,來編成二十多個後備旅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應該以手中可用的合格軍士官數量為基準,編成數量較少、卻可在戰端初啟時,迅速形成具相當團結力與作戰能力的後備單位,這樣才有可能帶動僅受過4個月軍事訓練役役男,依託陣地工事承擔相對靜態的守備任務。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當拜登宣稱「美軍不會出兵協防烏克蘭」,台灣為何該關心歐洲的難兄難弟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