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揭仲專欄:後備戰力調整,新方案不如舊方案

國防部啟動延長教召天數、深化訓練內容,軍方還在陸軍軍團底下編成步兵旅等措施。圖為陸軍六軍團步兵109旅成軍。(資料照,取自軍聞社)

國軍後備部隊戰力整建方向確定調整。國防部原規畫依照任務導向,將戰時擬動員編成的後備部隊,依任務區分為「灘岸守備旅」、「縱深及城鎮守備旅」及「重要目標防護守備部隊」。但國防部在12月1日的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會議中,公開證實「三類守備項目已不存在」,且日後教育召集,也將統一改以強化基本戰鬥教練為主。

而國防部也在12月9日公布新制14天教召的基本戰鬥教練內容,包括:行軍宿營、班攻擊與防衛、工事構築、戰傷急救、地形地物利用、障礙物破壞與通過、戰鬥間各種狀況處置等。

20210414-後備軍人數量為國土防衛作戰的主力,因此後備教召頻次和訓練內容能否落實,將影響整體戰力,國防政策也將其列為重點項目。(總統府flickr提供)
國防部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會議中,公開日後教育召集,將統一改以強化基本戰鬥教練為主。(資料照,取自總統府flickr)

根據國防部去年10月提交立法院的「國軍提升後備戰力」專案報告內容,國防部除了將後備部隊依戰時任務區分為3類外;更重要的是軍事訓練役役男在服役期間,與退伍後教育召集時所接受的軍事訓練,也將依照所屬單位之任務型態進行區分,不再是全體一致。

例如,被列為「縱深及城鎮守備」的後備旅,所接訓的新兵在入營後,即依照未來作戰任務實施編管;在4個月軍事訓練役期間,除必要之入伍及專長訓練外,其餘時間則置重點於城鎮戰訓練;退伍後的14天教育召集中,第一周以恢復基本戰技(實彈射擊、戰鬥教練)為主,第2周則以城鎮戰訓練為主。

後備軍人到哪裡舉槍都能瞄準?

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無論內容再怎麼充實,頂多只能訓練出會操作超過一種兵器的步槍兵,無法成為可應付多種作戰任務的成熟士兵。

換言之,國防部原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使服役僅4個月、短期內也不太可能延長的軍事訓練役役男,能在非常有限的役期內,集中學習日後動員時最迫切需要的戰技與任務,並對日後可能的守備區域與陣地位置有初步的了解。

當然,此一設計也會使後備部隊與絕大多數的後備軍人,僅能從事單一任務,導致部隊運用的僵化、減少作戰指揮彈性等缺點。從國防部在立法院說明的調整理由,包括「未來會在海邊、城鎮等處作戰仍是未知數」、「若受訓是城鎮作戰,到海邊是否就不會作戰了」、「後備軍人到哪裡舉槍都能瞄準」等,也可看出國防部之所以改弦更張,就是對原方案在部隊運用上的缺點感到疑慮。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然而,國防部新方案是否比原本的方案,更能提升後備部隊的作戰能力與效能?答案可能令人失望。

首先,國防部認為只要把兵源訓練好,「後備軍人到哪裡舉槍都能瞄準」,乍看之下似乎言之成理,但實際狀況並非如此。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當拜登宣稱「美軍不會出兵協防烏克蘭」,台灣為何該關心歐洲的難兄難弟 更多文章

雖然現行軍事訓練役期和志願役士兵的養成訓練(包括入伍和專長訓練),都同樣是4個月,但志願士兵在分發至常備部隊後,還要接受駐地訓練和最重要的基地訓練;只有在完整地受完前述所有訓練後,才具備在各種不同作戰環境中,都能執行任務的條件。而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無論內容再怎麼充實,頂多只能訓練出會操作超過一種兵器的步槍兵,無法成為可應付多種作戰任務的成熟士兵。

城鎮作戰難度遠超過基本戰鬥教練

面對城鎮、都會地區這種複雜的戰鬥環境時,需要與國防部新制教召所規定、以野外戰鬥為主要場景之基本戰鬥教練「極為不同」的戰技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