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8日國際婦女節的到來,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首府墨爾本做出新創舉,7日在市中心商業區推出女性象徵的「號誌小人」,大家熟悉的「小綠人」拿掉帽子,改穿裙子,成為「女版小綠人」,以此凸顯性別平等的重要意義,而推出「小綠女」的非營利組織「墨爾本委員會」表示,設置「小綠女」沒有花到納稅人半毛錢,因為當地電力公司「Camlex Electrical」吸收全部開支。
There's even a little lady on the new instructions for pedestrians @7NewsMelbourne pic.twitter.com/2GWU7flUCA
— Jodi Lee (@jodilee_7) 2017年3月6日
減少「下意識的成見」
墨爾本委員會(Committee for Melbourne)發起的「平等過路倡議」(Equal Crossing initiative)獲得超過120個社區組織和企業團體支持,首度亮相的10個「小綠女」交通號誌設置在市中心商業區的史旺斯頓街(Swanston)和佛林德斯街(Flinders)交叉口。墨爾本委員會執行長樂慈(Martine Letts)稱,現有的行人交通號誌都是「小綠男」,顯得對女性有差別待遇。
樂慈強調,「我們都知道墨爾本是全球最適合居住的城市,而我們也非常期盼墨爾本成為全球最平等的城市」,並稱設置「小綠女」的目的是要減少「下意識的成見」。樂慈還說,最終目標是讓整個維多利亞省的「小綠男」和「小綠女」的比例各占一半,象徵現實社會中,女性也占了一半人口數。
Melbourne crossing dressings get the green light The Guardian https://t.co/kJfPN8jiE0
— theVolkster (@antipodeanvolks) 2017年3月7日
沒花納稅人半毛錢
維多利亞省督德紹(Linda Dessau)也認同設置「小綠女」,而德紹是維多利亞省第1位女性省督。維多利亞省政府婦女事務廳首長理查森(Fiona Richardson)同樣認為設置「小綠女」,有助於社會更接納女性,並稱「性別偏見是由很多小事件組成,像是行人號誌只有男性而無女性......顯得女性遭到社會排擠」。
這項倡議也在網路上掀起論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有無花到納稅人的錢,理查森強調,這次設置「小綠女」號誌的費用,全部由位在墨爾本水灣區(Bayswater)的Camlex Electrical電力公司吸收,該活動的開支為平均6個標誌花費8400美元(約新台幣26萬元)。
Instead of changing walking men into women@ traffic lights, why not take the GST off female hygiene products? I'm sure it will cost the same
— mayyyvis (@MrsTempu5_Fugit) 2017年3月7日
This is ridiculous. Also who says the flashing human at the traffic lights is a man? ALSO who says women can only be represented by dresses? pic.twitter.com/3wEZAFaekQ
— Sally Rugg (@sallyrugg) 2017年3月6日
誰說小綠人是男的?小綠女掀網路論戰
另外,部分網友認為,與其花錢更換行人號誌,不如先取消女性衛生用品的商品稅,還有網友直言:「這太荒唐了,誰說號誌小人是男的?又是誰說穿裙子才代表女生?」不過這項倡議並非永久性,目前展開為期12個月的試用期,之後將視民眾反應來決定下一步。
‘Green lady’ to light up pedestrian crossing for first time in #Melbourne https://t.co/3xbvy5Lwu8 pic.twitter.com/NNXKqOEYhm
— Mohamed Mezghani (@MedMezghani) 2016年3月10日
墨爾本並不是第1次使用「小綠女」,2016年婦女節,墨爾本郊區小城「亞拉市」(City of Yarra)紀念首位女性市議員羅傑斯(Mary Rogers)當選,特別設置戴帽子、穿長裙的「綠淑女」行人號誌,這款新號誌同樣維持12個月試用期。
.@GeorginaDowner Enough whining, what's not to love?Ampelfrau und Ampelmännchen. pic.twitter.com/G5IqvyIyNv
— helen pringle (@helenpringle) 2017年3月7日
台灣首創動態小綠人
行人交通號誌以人物圖案呈現最早在1961年由東德交通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推出,當時以戴帽子造型的「小綠人」(Ampelmännchen)作為行人專用的交通號誌,而台灣台北市則在1998年首創動態版的號誌小人,依舊保有戴帽子的造型。
隨著性平意識上升,號誌小人不再只有男性象徵,2004年起,德國東部城市茲威考(Zwickau)、德勒斯登(Dresden)和菲爾斯滕瓦爾德(Fürstenwalde)陸續推出綁辮子、穿裙子的「小綠女」(Ampelfrau)。全球第1個進行男女均可投票選舉的紐西蘭,2014年在首都威靈頓設置8個「小綠女」行人號誌,紀念女權運動者謝帕德(Kate Sheppard);2016年更推出紀念知名反歧視人士、變性女子魯普(Carmen Rupe)的行人號誌。
London Pride: Gay and trans symbols replace green man on traffic light pedestrian crossings for festival - The… https://t.co/V3aWVH0i0p
— London (@London24x7) 2016年6月20日
藉由小綠人身影 傳達性別平等理念
部分國家也透過號誌小人強調LGBT族群權益,奧地利維也納在2015年推出「男男」和「女女」的行人號誌,維也納市政府希望藉此「讓駕駛人更注意交通號誌」,同時傳遞維也納是個包容的城市,而德國第3大城慕尼黑之後推出相同的LGBT行人號誌;英國倫敦則在2016年6月推出LGBT行人號誌,號誌小人牽手動作構成愛心圖像,而倫敦首位穆斯林市長漢恩(Sadiq Khan)更是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