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選舉活動很「安靜」,但是從政者和選民的交流更精確深入。
在瑞典選戰中,很少聽到候選人強調:「我保證選上後一定會盡忠職守、正直清廉」云云。在激烈的政策討論中,這樣空口無憑,毫無內容的喊話,聽起來簡直就是兒戲。官員就像老師、護士一樣,都是一種職業,履行職責義務是最起碼的前提。在短暫的選舉活動中,要選民判斷哪一位候選人最「賢能」,是不合理的要求,更不是選舉的重點。
「選賢與能」其實是一個很老舊的用詞,從封建時代世界上各政權都希望官員要「賢能」,但是千年來不管怎麼甄選怎麼考試,不管選民的雙眼再雪亮,無能貪官仍然層出不窮。現代民主體制乾脆以官員都不賢能為前提,設立各自獨立、互相制衡的權限(check and balances),再加上在野監督,媒體看守,反而能讓官員比較不敢不賢,不敢不能。
在瑞典,人們知道賢與能不是選出來的,也知道國家經濟景氣跟著全球景氣循環脈動,不是一個政黨任期內可以「拚」出來的。不選賢與能,不拚經濟,瑞典人要怎麼選擇政黨?
講求「資源分配」的左右意識形態
沒有一個政黨會故意讓經濟倒退,但對貧富分化卻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此瑞典人民更在乎「資源的分配」,也就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這個詞包含很多面向,而在瑞典主要用來探討社會資源的運用和分配。
總體來說,意識形態偏左贊成高稅收高福利,政府要夠大才能適當分配資源;意識形態偏右贊成低稅收多獎勵,政府要夠小才能確保個人自由。瑞典各個政黨都有很明確的黨綱和黨章(party program),每位學生也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堂上一一認識各政黨的意識形態。
瑞典選舉前夕,民眾都守在電視前觀看政見發表會,這個發表會上的第一個問題,常是請各黨代表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上為自己的政黨定位。除了前瞻性的政見發表以外,瑞典媒體也為選民整理回顧各政黨過去四年在議會中贊成和反對了哪些政策和法案。如果一個政黨的黨綱和行動出入太多,只會失去選民的信任。
更深度的瑞典式「拜票」
觀察瑞典大選對我來說最直接的衝擊,大概是瑞典的選舉活動很安靜。沒有造勢晚會,沒有巨大看板,沒有瘋狂播放候選人名字的宣傳車,因為這些都是受嚴格規範或禁止的。
但是如果進一步了解,就會發現瑞典選舉一點也不「安靜」,只是從政者和選民的交流更精確深入。
瑞典傳統報章的版面大致分成兩部分,一是報導,這部分新聞講求忠於事實,完全不帶任何個人或報社的感情和立場;二是評論,其中包括專業記者、編輯們發表的時事點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投書辯論版,這裡是各界人士公開辯論的場域。在投稿辯論文章時,可以指定辯論對象,要求對方回答質疑。在瑞典各大報的辯論欄裡,時常可以見到各部門官員、議員、甚至一國首相針對具體政策寫的辯論文章,在選舉期間更是如火如荼,精彩激烈。 (相關報導: 吳媛媛專欄:瑞典的性別中立教養—「孩子們只是剛好是男性或女性的人類」 | 更多文章 )
到了選舉前一個月,各個市鎮的廣場上會架設一間政黨小屋,民眾可以直接前往和各政黨的代表對話。小黨候選人則會在家庭、社區裡舉行小規模討論會。每所中學也會在校內舉行模擬大選,邀請各政黨的地方代表到學校進行辯論,也讓學生把選舉議題帶回家和家人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