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懷孕第三胎時,我知道不必這麼做(剖腹產),我研究如何自然生產好幾個月了,但我無法找到願意協助我進行自然分娩的醫生…。」育有4子女的巴西媽媽莫妮卡(Monica Chiodi Toscano de Campos)回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單一國家的剖腹生產率不宜超過15%,且剖腹產(Caesarean birth)應僅限於緊急狀況下實施。經由剖腹產的嬰兒因為未經歷產道擠壓的生產過程,相較之下容易罹患呼吸道相關疾病,罹患肺炎的機率也高於自然分娩出生的嬰兒。此外,剖腹生產還必須承擔麻醉不當的風險。
Brazil aims to stem caesarean birth 'epidemic' among wealthy citizens http://t.co/XmVXP2MJiG pic.twitter.com/HPktaic13o
— CTV News (@CTVNews) 2015 10月 7日
然而,根據WHO的統計,巴西的剖腹生產率竟高達85%,就連公立醫院的剖腹生產率也來到了45%。儘管巴西政府在今年7月祭出了意圖阻止高剖腹生產率的新法規,要求產科醫師在執行剖腹產前必需告知產婦相關的風險,並在事後填寫生產過程及施行剖腹手術的「緊急原因」。但民間仍瀰漫著一股「生產必剖腹」的風氣。
只能剖腹的迷思
Why Brazil is trying to convince pregnant women to avoid going under the knife: http://t.co/yFFSzDKdyR
— ThinkProgress World (@TP_Security) 2015 july 8
巴西婦女選擇剖腹產的原因不外乎兩者,醫療知識的偏誤與醫院系統的歪風。
巴西媽媽們普遍有「一旦剖腹終生剖腹」的迷思,也不了解自然分娩的好處。他們認為剖腹產能避免疼痛又提高胎兒成功出生的機率。且根據巴西法律,私立醫院的生產醫療補貼是以手術次數計費,而非工作時間,因此醫師往往為了自身利益,建議孕婦採用剖腹產而非漫漫無期的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的孕婦在醫院等候生產的過程中,也常遭受言語暴力並限制行動。醫護人員不但冷嘲熱諷,且會在生產過程,綁住孕婦限制其行動。醫院不願提供麻醉和無痛分娩藥劑的情形,也迫使許多準媽媽們走向剖腹產一路。
曾擔任過護士的莫妮卡以自身經歷佐證巴西醫院的黑暗產房。
被迫早產的達尼洛
莫妮卡在15歲時經歷了第一場剖腹產,「當我的羊水破時,醫生立刻告訴我,我必須要進行緊急的剖腹產手術。我毫無生產經驗只能信任醫師的專業判斷,他告訴我,我的胎兒已經38周大了…。」
莫妮卡的大兒子達尼洛(Danilo)在36周大時,剖腹出生,一出生就出現呼吸窘迫的現象,之後發展成肺炎被送往加護病房緊急治療。達尼洛撿回一命後,莫妮卡決定下一胎要自然分娩。
醫療人員:想要孩子就不要抱怨
莫妮卡回憶,「我希望能夠自然產下我的寶寶,但身為一位護士,我知道醫護人員對想要自然分娩的產婦極不友善。我曾看見孕婦被綁在床上,當她的子宮開始收縮、陣痛使她放聲尖叫時,護士與實習醫生冷冷地說,『如果你想要小孩就不要抱怨。』我也曾目睹醫生在不必要的情況下進行外陰切開術。」
莫妮卡的產科醫師也告訴她,她的胎盤有問題,如果不以剖腹方式生產恐危及胎兒性命。莫妮卡不疑有他,剖腹生下了第二胎佩德羅(Pedro),「他(佩德羅)在38周大的時候出生,但我知道這又是一次不必要的手術。」

求助無門的產婦
到了第3次懷孕,莫妮卡確信自己不需要再次動刀生產,但卻沒有醫師願意協助他進行自然生產法。莫妮卡的例子並非個案,在長久的剖腹文化下,巴西醫院的產房都是預約制的。醫師與父母預訂了嬰兒剖腹出生的日期,自然分娩的孕婦則必須挺著陣痛,挨家挨戶地尋找空床位。
終於,懷著第4胎的莫妮卡找到一位年輕的產科醫師,願意協助她自然分娩。儘管這位醫師毫無陪伴產婦自然分娩的經驗,莫妮卡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我們一起研究國際間關於自然分娩的文獻,因為我們巴西的文獻非常稀少。…當我被推進產房時,我強迫自己不能放聲尖叫,我必須避免任何讓醫師回心轉意的機會,已經有許多親朋好友都不看好我的決定,更有人指責我不顧孩子的死活執意自然分娩。」
莫妮卡在一片噓聲中,順利生下約瑟維多(Jose Victor),「…他立刻被交到我懷裡,我自然地開始哺乳,我可以感受到他小小的身軀離我如此近。」
莫妮卡說,「我感受到在他出生的那刻,我也重生了。」
